正在加载图片...
1192 工程科学学报,第42卷,第9期 有较大的固溶度,因此C元素主要存在Fe相中 表1图1(d)中1,2,3点的EDS结果 Cu-(Fe-C)合金铸态组织照片如图I(a)、(b)、 Table 1 EDS results of Points 1,2,3 in Fig.1(d) (d)所示,在Cu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微米级和纳米 Point Element Atomic fraction/% Mass fraction/% 级的Fe-C相,由于Fe-C相熔点较高,所以在 73.67 36.13 Cu基体凝固前金属液中就存在Fe-C相颗粒,当 2 14.43 32.90 温度降至金属液熔点以下,基体凝固,这些颗粒在 Cu 11.84 30.72 基体中形成了微米级的Fe-C相.随着温度的进一 17.59 4.17 步降低,Fe元素在Cu基体中的溶解度降低,Fe原 2 名 53.56 59.31 子从基体中析出形成纳米级析出相.为了更清楚 Cu 28.86 36.52 地分析Fe-C相结构,对铸态合金进行了EDS能 10.59 2.45 谱分析(如图1(d)及表1所示).Fe-C相有一个黑 Fe 80.65 86.82 色圆形核心,直径约2m,通过能谱分析为石墨, Cu 8.76 10.73 在石墨核心周围是片层状结构,直径约6~10m, 通过能谱分析该区域由Fe-C-Cu构成,由于基体 的α相和弥散ε-碳化物组成的回火马氏体,在显微 是铜,能谱中Cu的信号来源于基体,点2处Fe、 镜下呈黑色针状.马氏体在400℃回火时淬火马 C原子比接近3:1.所以该区域中含有类似于渗 氏体完全分解同时发生碳化物的转变,ε碳化物转 碳体(即Fe,C)的合金相,推断该区域可能为珠光 变为0-碳化物(即渗碳体FeC),a相仍然保持针状 体.经过热轧和冷轧后的组织如图I(©)所示,采用 外形,0-碳化物为细粒状分布于α相附近,这种由 截线法统计了铸态组织和冷轧后的晶粒度,铸态 针状α相和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 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92m,冷轧后组织平均晶粒 回火屈氏体.马氏体在650℃回火时发生渗碳体 尺寸为44m,基本达到了细化晶粒的目的 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回复、再结晶,由等轴的铁素 对合金进行淬火和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其 体颗粒和颗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回 显微组织如图2所示.合金中的Fe-C相经淬火处 火索氏体.图2(b)、(c)、(d)中析出相的形貌特征 理后产生了相变(图2(a)),其内部产生大量取向 与高碳钢中的马氏体回火转变的特征基本一致,为 随机的针状结构,这种相变与高碳钢中的马氏体 了确定合金中的Fe-C相是否发生了相变,对淬火 相变很类似.对淬火态合金分别进行200、400和 态合金进行了DSC分析,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结 650℃回火1h处理,回火后的组织如图2(b)、 果显示,淬火态合金在81.69、232.89和490.23℃ (c)、(d)所示.由文献[14纠可知,高碳钢中的马氏 有明显的吸热和放热峰,而高碳钢的回火转变温 体在200℃回火时发生马氏体分解,形成由低碳 度为80~170℃,250~300℃和450~600℃,因 (b) 200μm 20m (d) 50 um 2 um 图1C-Fe-C合金的铸态组织.(a)低倍光学显微镜照片:(b)高倍光学显微镜照片:(c)品粒细化后的组织:(d)SEM图像 Fig.I As-cast structure of Cu-Fe-C alloy:(a)low power optical microscope photos;(b)high power optical microscope photos;(c)grain refined structure;(d)SEM image有较大的固溶度,因此 C 元素主要存在 Fe 相中. Cu –(Fe –C) 合金铸态组织照片如图 1( a) 、 ( b) 、 (d)所示,在 Cu 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微米级和纳米 级 的 Fe – C 相 ,由 于 Fe – C 相熔点较高 ,所以 在 Cu 基体凝固前金属液中就存在 Fe–C 相颗粒,当 温度降至金属液熔点以下,基体凝固,这些颗粒在 基体中形成了微米级的 Fe–C 相. 随着温度的进一 步降低,Fe 元素在 Cu 基体中的溶解度降低,Fe 原 子从基体中析出形成纳米级析出相. 为了更清楚 地分析 Fe–C 相结构,对铸态合金进行了 EDS 能 谱分析(如图 1(d)及表 1 所示). Fe–C 相有一个黑 色圆形核心,直径约 2 μm,通过能谱分析为石墨, 在石墨核心周围是片层状结构,直径约 6~10 μm, 通过能谱分析该区域由 Fe–C–Cu 构成,由于基体 是铜,能谱中 Cu 的信号来源于基体,点 2 处 Fe、 C 原子比接近 3∶1,所以该区域中含有类似于渗 碳体(即 Fe3C)的合金相,推断该区域可能为珠光 体. 经过热轧和冷轧后的组织如图 1(c)所示,采用 截线法统计了铸态组织和冷轧后的晶粒度,铸态 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 92 μm,冷轧后组织平均晶粒 尺寸为 44 μm,基本达到了细化晶粒的目的. 对合金进行淬火和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其 显微组织如图 2 所示. 合金中的 Fe–C 相经淬火处 理后产生了相变(图 2(a)),其内部产生大量取向 随机的针状结构,这种相变与高碳钢中的马氏体 相变很类似. 对淬火态合金分别进行 200、400 和 650 ℃ 回火 1 h 处理 ,回火后的组织如图 2( b) 、 (c)、(d)所示. 由文献 [14] 可知,高碳钢中的马氏 体在 200 ℃ 回火时发生马氏体分解,形成由低碳 的 α 相和弥散 ε-碳化物组成的回火马氏体,在显微 镜下呈黑色针状. 马氏体在 400 ℃ 回火时淬火马 氏体完全分解同时发生碳化物的转变,ε-碳化物转 变为 θ-碳化物(即渗碳体 Fe3C),α 相仍然保持针状 外形,θ-碳化物为细粒状分布于 α 相附近,这种由 针状 α 相和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 回火屈氏体. 马氏体在 650 ℃ 回火时发生渗碳体 的聚集长大和 α 相的回复、再结晶,由等轴的铁素 体颗粒和颗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回 火索氏体. 图 2(b)、(c)、(d)中析出相的形貌特征 与高碳钢中的马氏体回火转变的特征基本一致,为 了确定合金中的 Fe–C 相是否发生了相变,对淬火 态合金进行了 DSC 分析,测试结果如图 3 所示. 结 果显示,淬火态合金在 81.69、232.89 和 490.23 ℃ 有明显的吸热和放热峰,而高碳钢的回火转变温 度为 80~170 ℃ , 250~300 ℃ 和 450~600 ℃,因 表 1    图 1(d)中 1,2,3 点的 EDS 结果 Table 1    EDS results of Points 1,2,3 in Fig. 1(d) Point Element Atomic fraction/% Mass fraction/% 1 C 73.67 36.13 Fe 14.43 32.90 Cu 11.84 30.72 2 C 17.59 4.17 Fe 53.56 59.31 Cu 28.86 36.52 3 C 10.59 2.45 Fe 80.65 86.82 Cu 8.76 10.73 3 2 1 (a) (b) (c) (d) 200 μm 50 μm 2 μm 20 μm 图 1    Cu–Fe–C 合金的铸态组织. (a)低倍光学显微镜照片;(b)高倍光学显微镜照片;(c)晶粒细化后的组织;(d)SEM 图像 Fig.1     As-cast  structure  of  Cu –Fe –C  alloy:  (a)  low  power  optical  microscope  photos;  (b)  high  power  optical  microscope  photos;  (c)  grain  refined structure; (d) SEM image · 1192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2 卷,第 9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