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49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x600 20.0w87 11. 图518Ml8C0.34N钢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面扫描结果 Fig.5 Element mapping of austenite and ferrite phases in 18Mnl8C0.34N steel by EPMA 相结品形核长大,直至凝固结束.虽然先结晶的铁 余钢液发生包晶反应L+δY生成奥氏体相.包晶 素体相晶粒中心和后结晶的边缘成分有差别,但是 反应生成的奥氏体相包围在初晶铁素体相周围,如 由于元素快速扩散,使得晶粒内部成分一直处于均 图6(b)所示.随着奥氏体相生成,残留钢液中C 匀状态.当凝固结束时实验钢仅由元素分布均匀的 含量也开始增加.到了凝固末期,富集Mn和Cr元 铁素体相组成.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铁素体相发 素的钢液直接转变为奥氏体相.该奥氏体相分布于 生固态相变δγ,在原有铁素体相上产生了奥氏体 包晶反应奥氏体相周围,与初晶铁素体相之间存在 魏氏组织Aw.新生成的奥氏体相受母相铁素体相 一定的间距(图6(c)). 成分均匀的影响,其成分分布非常均匀.因此, 根据图5可知,奥氏体相内褶皱处明显Mn元 18Mnl8C0.07N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晶粒表面平 素富集而Fe元素贫乏.这是因为Mn和Fe元素在 整,无褶皱形貌存在 奥氏体相内扩散速率较慢,因此室温组织中保留了 氮质量分数分别为0.24%和0.34%的2"和3” 奥氏体相中的凝固偏析(即先结晶和后结晶处的元 实验钢,虽然其显微组织也是由铁素体和奥氏体两 素分布差异).另外,C元素含量也略高于基体.这 相组成,但是奥氏体相中可以观察到山脊状褶皱形 可能源于Cr元素在奥氏体形成过程中的分配系数 貌,说明2和3实验钢中奥氏体相不是从铁素体相 接近18,因此Cr元素偏析程度较弱.通过以上分 转变生成,而是从液相中直接结晶形成的.该奥氏 析可知,18Mnl8C0.34N钢中奥氏体褶皱形貌的形 体相中褶皱形貌形成过程如图6所示.图6(a)为 成是因为实验钢经历了FA凝固模式的缘故,即凝 凝固初期首先结晶形成的铁素体相.由于Cr和Mn 固开始时铁素体相作为初晶相形核,在铁素体相形 分别是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形成元素,因此铁素 成过程中不断向钢液中排出奥氏体形成元素,而凝 体相中富集Cr元素,并不断地向周围剩余的钢液里 固后期富集奥氏体形成元素的钢液转变为奥氏体 排出Mn元素.因此剩余钢液中Mn元素富集,Cr元 相,该奥氏体相成分分布不均匀,宏观呈现出褶皱形 素贫乏.随着凝固的继续,先结晶的铁素体相与剩 貌.根据图4可知,氮质量分数由0.24%增加至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图 5 18Mn18Cr0. 34N 钢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面扫描结果 Fig. 5 Element mapping of austenite and ferrite phases in 18Mn18Cr0. 34N steel by EPMA 相结晶形核长大,直至凝固结束. 虽然先结晶的铁 素体相晶粒中心和后结晶的边缘成分有差别,但是 由于元素快速扩散,使得晶粒内部成分一直处于均 匀状态. 当凝固结束时实验钢仅由元素分布均匀的 铁素体相组成. 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铁素体相发 生固态相变 δ→γ,在原有铁素体相上产生了奥氏体 魏氏组织 Aw. 新生成的奥氏体相受母相铁素体相 成分均 匀 的 影 响,其成分分布非常均匀. 因 此, 18Mn18Cr0. 07N 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晶粒表面平 整,无褶皱形貌存在. 氮质量分数分别为 0. 24% 和 0. 34% 的 2# 和 3# 实验钢,虽然其显微组织也是由铁素体和奥氏体两 相组成,但是奥氏体相中可以观察到山脊状褶皱形 貌,说明 2# 和 3# 实验钢中奥氏体相不是从铁素体相 转变生成,而是从液相中直接结晶形成的. 该奥氏 体相中褶皱形貌形成过程如图 6 所示. 图 6( a) 为 凝固初期首先结晶形成的铁素体相. 由于 Cr 和 Mn 分别是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形成元素,因此铁素 体相中富集 Cr 元素,并不断地向周围剩余的钢液里 排出 Mn 元素. 因此剩余钢液中 Mn 元素富集,Cr 元 素贫乏. 随着凝固的继续,先结晶的铁素体相与剩 余钢液发生包晶反应 L + δ→γ 生成奥氏体相. 包晶 反应生成的奥氏体相包围在初晶铁素体相周围,如 图 6( b) 所示. 随着奥氏体相生成,残留钢液中 Cr 含量也开始增加. 到了凝固末期,富集 Mn 和 Cr 元 素的钢液直接转变为奥氏体相. 该奥氏体相分布于 包晶反应奥氏体相周围,与初晶铁素体相之间存在 一定的间距( 图 6( c) ) . 根据图 5 可知,奥氏体相内褶皱处明显 Mn 元 素富集而 Fe 元素贫乏. 这是因为 Mn 和 Fe 元素在 奥氏体相内扩散速率较慢,因此室温组织中保留了 奥氏体相中的凝固偏析( 即先结晶和后结晶处的元 素分布差异) . 另外,Cr 元素含量也略高于基体. 这 可能源于 Cr 元素在奥氏体形成过程中的分配系数 接近 1 [18],因此 Cr 元素偏析程度较弱. 通过以上分 析可知,18Mn18Cr0. 34N 钢中奥氏体褶皱形貌的形 成是因为实验钢经历了 FA 凝固模式的缘故,即凝 固开始时铁素体相作为初晶相形核,在铁素体相形 成过程中不断向钢液中排出奥氏体形成元素,而凝 固后期富集奥氏体形成元素的钢液转变为奥氏体 相,该奥氏体相成分分布不均匀,宏观呈现出褶皱形 貌. 根据图 4 可知,氮质量分数由 0. 24% 增加至 · 494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