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才能取得显著的硏究成果和使研究向高深方向进展。 第三节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的 、国外动物学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起源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描述了454种 动物,首次建立起动物分类系统,把动物分为赤血类和无血类,并使用了种、属等术语,同时在比较解剖 学、胚胎学上也有巨大贡献,被誉为动物学之父。亚氏之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宗教的统治限制了 各种学科的发展。直到15世纪前后,封建制度崩溃,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动物学才又有所发展。16世纪 后,显微镜的发明对动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许多动物学方面的著作纷纷问世,尤以解剖学的发展更 为突出。意大利的维萨留斯( Vesalius,1514-1564)、英国的哈维( Harvey,1578-1657)和荷兰的列文虎克 ( Leeuwenhoek,1632-1723)等.对动物的细微结构都有卓越的贡献。英国的约翰·雷(J.Ray,1627-1705) 对“种”提出了科学的概念,并把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18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 Linnaeus,1707 1778)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他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把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等级,并首创双 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 Lamarck,1744-1829)提出了物种进化的论点,并 以“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来解释进化的原因。19世纪中叶,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Schleiden, 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 Schwann,1810-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 位。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 Darwin,1809—1882)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种是不断地从 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地冋前发展的观点,并以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解释进化的原 因。奥地利学者孟德尔( Mendel,1822-184)用完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后代各相对性状的出现遵循着 定的比例,称孟德尔定律。这一发现和后来发现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成为摩尔根( Morgan 1866-1945)派基因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此,动物学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阐明了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的研究从此进入了全新的阶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较国外为早。公元前3000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养蚕和饲养家畜。公元前 2000年就有了记述动物方面的著作《夏小正》,“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就是其中对蜉蝣、蚂 蚁生态观察的记实。远溯西周(公元前1027)的《尔雅》一书,有释虫、鱼、鸟、兽及畜等五章,可算是动 物研究的最早记录、其他如《诗经》、《春秋》等,都有关于动物的事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产 生“五行”和“四灵”动物分类法。到魏、晋、南北朝约220--580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 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 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隋唐、五代时期(约 581—959),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详记了鱼的分类及不少其他动物名称。到宋、元(约960一1367)和明、 清(约1368-1911)时期,博物学大有进展,除通志外,还有专刊。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共 52卷,记述动、植物、矿物2000余种,图1100余幅,其中有动物300多种。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 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在封建制度崩溃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动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受到压抑。直到新中 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物学及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才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除调整了原有研究机构外,还成立了许多有关动物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充实 了有关高等院校动物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出版了许多学术刊物:组织各方面的动物学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 的动物区系的资源调査和生态研究,制定了动物地理区划等,从而为合理利用、保护动物资源提供了理论 依据:在此过程中,不少动物专著纷纷问世,细胞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动物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在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方面还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在防治人、畜寄生虫,驯化、饲养和 水产养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之,我国动物学的水平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尤其在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后,许多新老学者和广大动物学工作者,都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发工作,动物学 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22 才能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和使研究向高深方向进展。 第三节 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的。 一、国外动物学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起源于 2 000 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描述了 454 种 动物,首次建立起动物分类系统,把动物分为赤血类和无血类,并使用了种、属等术语,同时在比较解剖 学、胚胎学上也有巨大贡献,被誉为动物学之父。亚氏之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宗教的统治限制了 各种学科的发展。直到 15 世纪前后,封建制度崩溃,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动物学才又有所发展。16 世纪 后,显微镜的发明对动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许多动物学方面的著作纷纷问世,尤以解剖学的发展更 为突出。意大利的维萨留斯(Vesalius,1514—1564)、英国的哈维(Harvey,1578—1657)和荷兰的列文虎克 (Leuwenhoek,1632—1723)等.对动物的细微结构都有卓越的贡献。英国的约翰·雷(J .Ray,1627 一 1705) 对“种”提出了科学的概念,并把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18 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1707 —1778)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他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把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等级,并首创双 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1744—1829)提出了物种进化的论点,并 以“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来解释进化的原因。19 世纪中叶,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 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 位。1859 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Darwin,1809——1 882)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种是不断地从 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地向前发展的观点,并以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解释进化的原 因。奥地利学者孟德尔(Mendel,1822-1884)用完 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后代各相对性状的出现遵循着 一定的比例,称孟德尔定律。这一发现和后来发现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成为摩尔根(Morgan, 1866 一 1945)派基因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此,动物学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在阐明了遗传物质 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的研究从此进入了全新的阶 段。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较国外为早。公元前 3 000 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养蚕和饲养家畜。公元前 2 000 年就有了记述动物方面的著作《夏小正》,“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就是其中对蜉蝣、蚂 蚁生态观察的记实。远溯西周(公元前 1027)的《尔雅》一书,有释虫、鱼、鸟、兽及畜等五章,可算是动 物研究的最早记录、其他如《诗经》、《春秋》等,都有关于动物的事例。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产 生“五行”和“四灵”动物分类法。到魏、晋、南北朝(约 220—-580)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 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 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隋唐、五代时期(约 581—959),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详记了鱼的分类及不少其他动物名称。到宋、元(约 960 一 1367)和明、 清(约 1368—1911)时期,博物学大有进展,除通志外,还有专刊。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共 52 卷,记述动、植物、矿物 2 000 余种,图 1 100 余幅,其中有动物 300 多种。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 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在封建制度崩溃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动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受到压抑。直到新中 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物学及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才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除调整了原有研究机构外,还成立了许多有关动物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充实 了有关高等院校动物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出版了许多学术刊物;组织各方面的动物学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 的动物区系的资源调查和生态研究,制定了动物地理区划等,从而为合理利用、保护动物资源提供了理论 依据;在此过程中,不少动物专著纷纷问世,细胞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动物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在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方面还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在防治人、畜寄生虫,驯化、饲养和 水产养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之,我国动物学的水平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尤其在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后,许多新老学者和广大动物学工作者,都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发工作,动物学 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