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y=20r+850,均衡利率是1250-30r=20r+850,r6、(1)c=100+0.8(y+tr-ty)=100+0.6y+50 =8.y=1010.,变动了60 50+0.6yy=c+i+g=150+0.6y+50+200=400+0.6y 图形(b)中,LM为y=35r+680,均衡利率是35r+680y=1000。(2)BS(预算盈余)=0.25*1000-62.5-200 1250-30r,r=8.8.y=987.变动了27,较小 250-262.5=-12.5(赤字) 8、(1)IS曲线是y=(100+140-5r)/0.2=(3)i=100,y=150+0.6y+100+200=450+0.6y, 1200-25r.LM曲线是:y=1000 y=1125.此时,T=0.25*1125=281.25。所以 (2)LM为y=1100,向右平行移动 200-62.5=18.75 初始位置,均衡时的利率:收入y=100,r=8,消费由赤字变成了盈余,收入增加,税收同比例增加, C=900,投资i=100 而支出不变。 移动后,均衡时的利率:收入y=1100,r=4,消费(4)充分就业时,收入不再随着投资变动而变动 c=980,投资i=120 此时BS=0.25*1200-26 (3)均衡收入增加量=LM的移动量,是因为,LM(5)政府购买增加50后BS=0.25*1200-150-62.5= 为垂直,处于古典区域,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有效。-12.5赤字。 9、(1)IS曲线:y=(100+150)/0.2=1250.LM曲线(6)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来衡量财政政策方向, 为:y=1000+20r 消除了收入变动对预算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了解 (2)均衡时:y=1250,r=12.5.c=1100,i=150 财政状况对预算的影响 (3)LM变为:y=1100+20r,均衡时:收入不变y=1250,7、y=(a+i+btr+g)/(1-b-bt) 利率下降r=7.c消费不变=1100,投资常数i=150.政府要减少支出,则这里收入减少了200/0.4 (4)IS垂直。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利率下降不能带500,那么税收减少0.25*500=125,而支出减少了 来投资的增加,收入不变 200,两者之差正好是75,可以消灭赤字。 10、分析: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必须:利率12.(1)货币创造乘数是1/0.12=25/3。货币供给 下降,同时DPI减少。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量是400/0.12=3333(2)央行把准备率提高到 低利率,而通过增加税收来减少DPI。 0.2,货币供给变动400/0.2=2000。(3)央行买进 l1、(1)减少税收后,货币政策保证利率不变,则10亿元政府债券,货币供给减少10/0.12=83.3。 收入增加=税收乘数的增加量 (2)货币存量不变,则利率上升,导致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下降。 第六章 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效果不同。前者,收入增3、0.415-0.000085+0.00005G=0.0000625- 加,利率不变,总体物价水平稳定。后者,利率上0.0001*M/P所以0.00003475y=0.415+0.00005G+ 升,有通货膨胀的压力 0.0001*M/Py=12000+1.7G+2.88M/P.名义货币量 12、取消投资津贴,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此和政府支出与总需求呈同向变动 时私人的直接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收入下降 4、规模收益不变的意思是:两种投入,劳动和资 增加所得税,也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此时个本,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时,如1%,收入也以相同 人可支配的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不比例变化,如1%。在相同的产量水平下,劳动 对利率的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和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知道了其中一个,就可以 率下降,投资有一定的增加 知道另一个。即人均资本唯一,对应着一个唯一的 13、比较科学。但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产出。y=f(K,D),y/L=fK/L,1)。 在现实中不容易得到满足,有些根本不存在 6、(1)500=600-50P,P=2,y=500 有借鉴意义,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但是要实事(2)y=660-55P,P=2.9,价格上涨 求是,不能本本主义。注意中国独特的国情,很多7、350+400P=750/P,400P+350P-750=0,P 时候,人们不理性。 y=2750. 8、(1)都建立在I=S这一宏观经济基本均衡条件 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总产出的变化 第五章 (2)IS-LM模型把利率内生化,价格不变,没有涉 33 y=20r+850 ,均衡利率是 1250-30r=20r+850, r =8.y=1010.,变动了 60 图形(b)中,LM 为 y=35r+680,均衡利率是 35r+680 =1250-30r ,r=8.8.y=987.变动了 27,较小。 8、( 1) IS 曲线是 y= (100+140-5r )/0.2 = 1200-25r.LM 曲线是:y=1000. (2)LM 为 y=1100,向右平行移动。 初始位置,均衡时的利率:收入 y=1000,r=8,消费 c=900,投资 i=100. 移动后,均衡时的利率:收入 y=1100,r=4,消费 c=980,投资 i=120. (3)均衡收入增加量=LM 的移动量,是因为,LM 为垂直,处于古典区域,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9、(1)IS 曲线:y=(100+150)/0.2=1250. LM 曲线 为:y=1000+20r . (2)均衡时:y=1250, r=12.5. c=1100, i=150. (3)LM 变为:y=1100+20r. 均衡时:收入不变 y=1250, 利率下降 r=7. c 消费不变=1100,投资常数 i=150. (4)IS 垂直。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利率下降不能带 来投资的增加,收入不变。 10、分析: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必须:利率 下降,同时 DPI 减少。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 低利率,而通过增加税收来减少 DPI。 11、(1)减少税收后,货币政策保证利率不变,则 收入增加=税收乘数的增加量。 (2)货币存量不变,则利率上升,导致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下降。 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效果不同。前者,收入增 加,利率不变,总体物价水平稳定。后者,利率上 升,有通货膨胀的压力。 12、取消投资津贴,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此 时私人的直接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收入下降。 增加所得税,也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此时个 人可支配的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对利率的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 率下降,投资有一定的增加。 13、比较科学。但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 在现实中 不容易得到满足,有些根本不存在。 有借鉴意义,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但是要实事 求是,不能本本主义。注意中国独特的国情,很多 时候,人们不理性。 第五章 6 、( 1 ) c= 100+0.8(y+tr-ty)= 100+0.6y+50 =150+0.6y y=c+i+g= 150+0.6y+50+200= 400+0.6y, y=1000。(2)BS(预算盈余)=0.25*1000-62.5-200 =250-262.5=-12.5(赤字) ( 3 ) i=100, y= 150+0.6y+100+200=450+0.6y, y=1125. 此时, T=0.25*1125 = 281.25 。所以 BS=281.25-200-62.5=18.75. 由赤字变成了盈余,收入增加,税收同比例增加, 而支出不变。 (4)充分就业时,收入不再随着投资变动而变动。 此时 BS=0.25*1200-262.5=37.5. (5)政府购买增加 50 后 BS=0.25*1200-150-62.5 = -12.5 赤字。 (6)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来衡量财政政策方向, 消除了收入变动对预算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了解 财政状况对预算的影响。 7、y=(a+i+btr+g)/(1-b-bt) 政府要减少支出,则这里收入减少了 200/0.4= 500,那么税收减少 0.25*500=125,而支出减少了 200,两者之差正好是 75,可以消灭赤字。 12.(1)货币创造乘数是 1/0.12=25/3。货币供给 量是 400/0.12=3333。(2)央行把准备率提高到 0.2,货币供给变动 400/0.2=2000。(3)央行买进 10 亿元政府债券,货币供给减少 10/0.12=83.3。 第六章 3 、 0.415-0.0000185+0.00005G =0.00001625- 0.0001*M/P 所以 0.00003475y= 0.415+0.00005G+ 0.0001*M/P y=12000+1.7G+2.88M/P.名义货币量 和政府支出与总需求呈同向变动。 4、规模收益不变的意思是:两种投入,劳动和资 本,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时,如 1%,收入也以相同 不比例变化,如 1%。在相同的产量水平下,劳动 和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知道了其中一个,就可以 知道另一个。即人均资本唯一,对应着一个唯一的 产出。y=f(K,L),y/L=f(K/L,1)。 6、(1)500=600-50P,P=2,y=500 (2)y’=660-55P,P=2.9,价格上涨。 7 、 350+400P = 750/P,400P2 +350P-750 =0,P=1, y=2750. 8、(1)都建立在 I=S 这一宏观经济基本均衡条件 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总产出的变化; (2)IS-LM 模型把利率内生化,价格不变,没有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