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关于爱莲池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 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浊, 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说“何陋之有”的“陋”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其文题中的“陋 室”之“陋”,亦作如是解。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陋”在古诗文中确有“简陋”“狭小”之义,在此却当“偏僻”“僻静”讲。理由有¢ (1)孔子原话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 陋之有?’”这段话中的“九夷”,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即远离中原都市的偏远、荒僻之地。在这 段话中,面对有人不解的询问,孔子回道:有德性、有才学的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会觉得偏远呢?朱熹 在《四书集注》中释“子欲居九夷”句说:“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之后,他 又说:“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可见,朱熹也认为君子住在偏远、落后的地方,是会改变那儿的落 后面貌的,所以,君子是不会感到荒僻的。由此可知,孔子“何陋之有”的原话是这样的意思:有什么荒 僻的呢 (2)从“陋”字古书用例考察其义。《诗经·大雅·抑》有句:“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陋。”郑 玄笺:“陋,隐也。”《左传·成公八年》:“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杨伯峻先生注 曰:“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夷蛮之地。”可知,“陋”在古文中作“偏僻”讲,不乏其例。陋室应该是偏 (3)再从《陋室铭》一文内容看,“陋”也不见有“简陋、狭小”义。此“陋室”所处的自然环境 具体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强调的是此处少有人来,与乡村景色一致(即不在喧闹、繁华的都 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突出的是“幽僻”“宁静”:远离 了市廛歌声,不见了公文往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处比附,意在强调其“隐”其“僻” 不为人知 (4)至于有人从本文作者生活遭遇来论定“陋室”为“简陋、狭小之屋”,是站不住脚的。作为 遨游过宦海且名声显赫的封建时代达官文士,其“陋室”决不似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等同于乡野草民所居 住的残破、狭小的茅草房屋 (《中学语文教学》2002.2.有删节,作者:卞幼平 、课文赏析 1.关于《爱莲说》的表现手法 唸,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 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 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 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莲花和菊花 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 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 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 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 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在这里,作者明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 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惋惜、讽刺和赞美。可谓借花抒情,情深意长。 位一体,作者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赞美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与处世观,赋予“莲” 以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3.关于爱莲池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 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浊, 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说“何陋之有”的“陋”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其文题中的“陋 室”之“陋”,亦作如是解。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陋”在古诗文中确有“简陋”“狭小”之义,在此却当“偏僻”“僻静”讲。理由有四: (1)孔子原话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 陋之有?’”这段话中的“九夷”,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即远离中原都市的偏远、荒僻之地。在这 段话中,面对有人不解的询问,孔子回道:有德性、有才学的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会觉得偏远呢?朱熹 在《四书集注》中释“子欲居九夷”句说:“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之后,他 又说:“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可见,朱熹也认为君子住在偏远、落后的地方,是会改变那儿的落 后面貌的,所以,君子是不会感到荒僻的。由此可知,孔子“何陋之有”的原话是这样的意思:有什么荒 僻的呢? (2)从“陋”字古书用例考察其义。《诗经·大雅·抑》有句:“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陋。”郑 玄笺:“陋,隐也。”《左传·成公八年》:“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杨伯峻先生注 曰:“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夷蛮之地。”可知,“陋”在古文中作“偏僻”讲,不乏其例。陋室应该是偏 远、幽僻之屋。 (3)再从《陋室铭》一文内容看,“陋”也不见有“简陋、狭小”义。此“陋室”所处的自然环境 具体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强调的是此处少有人来,与乡村景色一致(即不在喧闹、繁华的都 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突出的是“幽僻”“宁静”:远离 了市廛歌声,不见了公文往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处比附,意在强调其“隐”其“僻”, 不为人知。 (4)至于有人从本文作者生活遭遇来论定“陋室”为“简陋、狭小之屋”,是站不住脚的。作为曾 遨游过宦海且名声显赫的封建时代达官文士,其“陋室”决不似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等同于乡野草民所居 住的残破、狭小的茅草房屋。 (《中学语文教学》2002.2.有删节,作者:卞幼平) 二、课文赏析 1.关于《爱莲说》的表现手法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 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 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 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莲花和菊花虽 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 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 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 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 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在这里,作者明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 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惋惜、讽刺和赞美。可谓借花抒情,情深意长。三 位一体,作者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赞美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与处世观,赋予“莲” 以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