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 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 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 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 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 枃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 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 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 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 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版) 3.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 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 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 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髙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 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橫,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 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 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 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 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 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 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 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 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 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 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 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 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 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査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 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 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 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 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 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无独有偶,1516 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 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 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 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 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 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 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 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 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版) 3.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 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 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 7 公里的绝密坳 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 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 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 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 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 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 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 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 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 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 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 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 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 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 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 15 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 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 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 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 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 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