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六节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赖希( Wilhelm Reich,1897-1957)以“弗洛伊德的马克思 主义”、“生命能”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他1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加入奥 地利共产党。他在理论上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企图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与 心理革命、性革命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有若干共同点,并且能相互取长补短,结果遭到共产党和精神分析学会 的。两面夹攻,被二者同时除名。其理论以193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构成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有“性高潮”、“性格结构”和“性革命”理论。“性格结构”理论是在马 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强调外部社会条件对人性的扭曲。他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 按照它的需要,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性格结构。宗教、学校教育儿童的实质是代表社会,按照特定的经济发展过 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的意识形 态之间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过程是借助于这个中心环节变成意识形态的。他认为性格结构概念架桥沟通了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性革命”理论贯穿着用弗洛伊德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 命学说这根主线。认为马克思的宏观革命论必须用微观革命论,即“性革命”论加以补充,把无产阶级反对统 治阶级的权力和制度的斗争,同为改变人的性格结构、争取性解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认为真正的革命斗争应 该是社会全体人员同压抑人们的本能需求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而不是阶级斗争。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 福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 师从海德格尔。1922年获博士学位后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但不久因观点分歧而离开。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 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紧密联系;50年代以后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岀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 与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向度的人》等。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剖析,他提出人的本质 是“爱欲”,并在此基础上,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欲是指人的 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人 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其核心是劳动的解放。爱欲不同于性欲,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凝集力、团结力和约束力 这些内在本性决定了它同稳定的社会关系不会有根本冲突。造成爱欲在文明社会里遭受压抑的主要原因只能从 “生存斗争的组织方式”中去找。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组织“生存斗争”上,千方百计地 压抑人民的爱欲。所以爱欲解放的关键是推翻统治利益。压抑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现在的压抑主要 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第六节 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赖希(Wilhelm Reich,1897-1957)以“弗洛伊德的马克思 主义”、“生命能”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加入奥 地利共产党。他在理论上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企图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与 心理革命、性革命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有若干共同点,并且能相互取长补短,结果遭到共产党和精神分析学会 的。两面夹攻,被二者同时除名。其理论以193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 克思主义。构成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有“性高潮”、“性格结构”和“性革命”理论。“性格结构”理论是在马 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强调外部社会条件对人性的扭曲。他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 按照它的需要,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性格结构。宗教、学校教育儿童的实质是代表社会,按照特定的经济发展过 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的意识形 态之间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过程是借助于这个中心环节变成意识形态的。他认为性格结构概念架桥沟通了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性革命”理论贯穿着用弗洛伊德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 命学说这根主线。认为马克思的宏观革命论必须用微观革命论,即“性革命”论加以补充,把无产阶级反对统 治阶级的权力和制度的斗争,同为改变人的性格结构、争取性解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认为真正的革命斗争应 该是社会全体人员同压抑人们的本能需求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而不是阶级斗争。 • 二、马尔库塞达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 福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 师从海德格尔。1922年获博士学位后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但不久因观点分歧而离开。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紧密联系;50年代以后则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 与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向度的人》等。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剖析,他提出人的本质 是“爱欲” ,并在此基础上,把“爱欲解放” 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欲是指人的 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人 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其核心是劳动的解放。爱欲不同于性欲,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凝集力、团结力和约束力, 这些内在本性决定了它同稳定的社会关系不会有根本冲突。造成爱欲在文明社会里遭受压抑的主要原因只能从 “生存斗争的组织方式”中去找。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组织“生存斗争”上,千方百计地 压抑人民的爱欲。所以爱欲解放的关键是推翻统治利益。压抑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现在的压抑主要 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