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47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5卷 部晶界数量大大增加,晶界面越多越曲折,阻碍位 升有限,延伸率得到较大提高.第二阶段,当变形 错运动的能力加强,传播微裂纹能力减弱:而且晶 量达到一定值(大于20%),TRP效应减弱并逐渐 粒越细,不同位向的品粒越多,位错滑移变形更加 消失,此时组织由少量残余奥氏体加大量铁素体和 复杂,更有利于塑性变形,在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 10%左右的马氏体组成.随后的强化主要由马氏体 塑性也可以明显改善2-13).图8给出了600℃温 强化及铁素体中的位错增殖来提供,强化较前一阶 轧退火后实验钢经过不同预变形后bcc结构的晶界 段明显,出现明显的强化台阶.值得注意的是,铁 频率分布图.从图8中可以看出,变形过程中大角 素体与马氏体对塑性的贡献不同.研究双相钢的文 度晶界比例变化不大,但是小角度晶界随着变形量 献认为,较软的铁素体先发生塑性变形,铁素体中 增加,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小角度晶界是 的位错不断增殖,相互缠结并相互作用,在铁素体 由位错构成的,拉伸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发生 和马氏体的相界面不断塞积,而此时马氏体保持弹 TRP效应,造成的体积膨胀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应 性变形,当相界面的集中应力达到一定值时,部分 力作用,使得超细晶铁素体中产生大量位错,因此 马氏体开始塑性变形,使相界面的应力得到松弛, 小角度晶界比例的增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位错 随着变形的增加,发生塑性变形的马氏体比例也在 的增殖14 增加.对比图3中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应力一应 0.10 变曲线可以知道,温轧退火由于产生更多的残余奥 氏体,从而使得TRP效应持续时间更长,为获得 0.08 0% 高强高塑性提供了可能,而且600℃温轧退火后效 7% 15% 果更加明显 0.06 20% 3结论 (1)采用温轧显著降低了轧制过程中材料的 变形抗力和轧制力,对热轧马氏体中锰钢进行 0.02 600℃温轧及退火实验,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可 0.00 达到15.47%,从而获得抗拉强度859MPa和延伸 10 20 30 40 50 60 bcc晶界角度/() 率36%的优异力学性能. (2)在中锰钢拉伸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体 图8600℃温轧退火后实验钢经不同变形量的bcc晶界取 积分数与真应变之间满足V,(e)=,(O)e-s:的关 向分布 系,其奥氏体稳定性因子为7.01.另外,形变过程 Fig.8 Misorientation angle distribution of bcc in samples 中尺寸较大的逆转变奥氏体由于稳定性相对较差, (600C warm rolling and annealing)experienced different ten- 在拉伸过程中优先发生转变产生TRP效应. sile predeformations (3)中锰钢的良好塑性和强度匹配主要来源于 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和超细晶铁素体两部分.拉伸变 结合图3中600℃温轧退火实验中锰钢的应 形前期,锯齿状流变应力现象明显,稳定的残余奥 力一应变曲线可以看出,在其变形小于20%的曲 氏体提供持续的TRP效应来提高塑性:拉伸变形 线中,锯齿状波动很明显,超过20%后锯齿的强度 后期,TP效应消失,超细晶铁素体和马氏体发 和密度显著下降.这种锯齿状流变应力行为与残余 生塑性变形,马氏体强化及铁素体中的位错强化成 奥氏体的TRP效应有密切关系.变形前期残余奥 为主要强化方式. 氏体含量较多时,TRIP效应明显,锯齿状波动密 度高: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不断发生转 变生成马氏体,当变形量达到20%时,残余奥氏体 参考文献 含量少于5%,此后TRP效应将很难发生,曲线 [1]Dong H,Cao W Q,Shi J,et al.Microstructure and per- 趋于平缓,锯齿状波动消失可.通过以上分析,可 formanc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3rd generation auto 以发现实验钢的应力应变实际包括两个阶段.一个 sheet steels.Iron Steel,2011,46(6):1 阶段在变形量在20%以内,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以渐 (董瀚,曹文全,时捷,等.第3代汽车钢的组织与性能调控 进式发生转变,产生持续的TRP效应来增加强度 技术.钢铁,2011,46(6):1) 和塑性.由于新产生的马氏体量很少,导致强度上 [2]Dong H,Wang M Q,Weng Y Q.Performance improve-· 1470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5 卷 部晶界数量大大增加,晶界面越多越曲折,阻碍位 错运动的能力加强,传播微裂纹能力减弱;而且晶 粒越细,不同位向的晶粒越多,位错滑移变形更加 复杂,更有利于塑性变形,在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 塑性也可以明显改善 [12−13] . 图 8 给出了 600 ℃温 轧退火后实验钢经过不同预变形后 bcc 结构的晶界 频率分布图. 从图 8 中可以看出,变形过程中大角 度晶界比例变化不大,但是小角度晶界随着变形量 增加,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小角度晶界是 由位错构成的,拉伸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发生 TRIP 效应,造成的体积膨胀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应 力作用,使得超细晶铁素体中产生大量位错,因此 小角度晶界比例的增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位错 的增殖 [14] . 图 8 600 ℃温轧退火后实验钢经不同变形量的 bcc 晶界取 向分布 Fig.8 Misorientation angle distribution of bcc in samples (600 ℃ warm rolling and annealing) experienced different ten￾sile predeformations 结合图 3 中 600 ℃温轧退火实验中锰钢的应 力 − 应变曲线可以看出,在其变形小于 20%的曲 线中,锯齿状波动很明显,超过 20%后锯齿的强度 和密度显著下降. 这种锯齿状流变应力行为与残余 奥氏体的 TRIP 效应有密切关系. 变形前期残余奥 氏体含量较多时,TRIP 效应明显,锯齿状波动密 度高;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不断发生转 变生成马氏体,当变形量达到 20%时,残余奥氏体 含量少于 5%,此后 TRIP 效应将很难发生,曲线 趋于平缓,锯齿状波动消失 [15] . 通过以上分析,可 以发现实验钢的应力应变实际包括两个阶段. 一个 阶段在变形量在 20%以内,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以渐 进式发生转变,产生持续的 TRIP 效应来增加强度 和塑性. 由于新产生的马氏体量很少,导致强度上 升有限,延伸率得到较大提高. 第二阶段,当变形 量达到一定值 (大于 20%),TRIP 效应减弱并逐渐 消失,此时组织由少量残余奥氏体加大量铁素体和 10%左右的马氏体组成. 随后的强化主要由马氏体 强化及铁素体中的位错增殖来提供,强化较前一阶 段明显,出现明显的强化台阶. 值得注意的是,铁 素体与马氏体对塑性的贡献不同. 研究双相钢的文 献认为,较软的铁素体先发生塑性变形,铁素体中 的位错不断增殖,相互缠结并相互作用,在铁素体 和马氏体的相界面不断塞积,而此时马氏体保持弹 性变形,当相界面的集中应力达到一定值时,部分 马氏体开始塑性变形,使相界面的应力得到松弛, 随着变形的增加,发生塑性变形的马氏体比例也在 增加 [16] . 对比图 3 中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应力 − 应 变曲线可以知道,温轧退火由于产生更多的残余奥 氏体,从而使得 TRIP 效应持续时间更长,为获得 高强高塑性提供了可能,而且 600 ℃温轧退火后效 果更加明显. 3 结论 (1) 采用温轧显著降低了轧制过程中材料的 变形抗力和轧制力, 对热轧马氏体中锰钢进行 600 ℃温轧及退火实验,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可 达到 15.47%,从而获得抗拉强度 859 MPa 和延伸 率 36%的优异力学性能. (2) 在中锰钢拉伸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体 积分数与真应变之间满足 Vγ(ε) = Vγ(0)e−Sε 的关 系,其奥氏体稳定性因子为 7.01. 另外,形变过程 中尺寸较大的逆转变奥氏体由于稳定性相对较差, 在拉伸过程中优先发生转变产生 TRIP 效应. (3) 中锰钢的良好塑性和强度匹配主要来源于 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和超细晶铁素体两部分. 拉伸变 形前期,锯齿状流变应力现象明显,稳定的残余奥 氏体提供持续的 TRIP 效应来提高塑性;拉伸变形 后期,TRIP 效应消失,超细晶铁素体和马氏体发 生塑性变形,马氏体强化及铁素体中的位错强化成 为主要强化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Dong H, Cao W Q, Shi J,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3rd generation auto sheet steels. Iron Steel, 2011, 46(6): 1 (董瀚, 曹文全, 时捷, 等. 第 3 代汽车钢的组织与性能调控 技术. 钢铁, 2011, 46(6): 1) [2] Dong H, Wang M Q, Weng Y Q. Performance improve-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