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0. 02 044 0.1 熙 0.16 014 5 6 7 1型桩垂直高度(cm) ()结构剖面图(b)整体结构示意图(c)结 构左视图 图3-31型桩不同高度下的耦合系数 图3-2第四代“”型发射及接收结构示 根据实验曲线,耦合系数在Ⅰ型桩垂直 意图 高度从4-5cm变化时增加较多,5-7cm变 化时增加尚可,而7-8cm时增加较少。同 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传输距离大,传 时考虑到丨型桩需铺设在地底下,高度越高 输效率高,铁芯结构较小,抗水平偏移能力 对于施工的难度和成本也就越高,故综合考 强。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缺点:绕线结构较复 虑两者因素,选取了6cm为最后结果。 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级之间的磁场 此外,我们还对于1型桩上表面、中间 变化情况。以次结构为原型,我们通过JMAG 支撑部分和下表面的厚度依次做了控制变 仿真软件对耦合线圈部分进行建模和仿真, 量,发现厚度对于原副边的耦合系数几乎没 通过对线圈磁芯形状和参数的调整,改善耦 有影响,分析可知因为主磁路的路径并没有 合线圈的耦合系数,从而达到提高传输效率 因为厚度的变化而改变,故可把铁芯做的相 的目的。 对薄一点,已节省成本。不过,考虑到实物 的机械强度有限,过薄的铁芯容易受到损坏, 3.2.2耦合线圈仿真过程 维护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在使用亚克力板进 3.2.2.1确定基本参数 行加固的同时,铁芯也因具有一定的厚度。 基本参数指的是对整体设计有重要衡 最后将上下层的铁芯厚度定为5mm,中间 量意义的参数。 支撑部分定为1cm。 根据实物代步车的尺寸和限制,并考虑 在定好铁芯的结构尺寸后,便需要考量 实际情况,将车底距地面高度定为10cm, 极间距的选取,极间距即两个“”型相隔的 车底所能搭载接收线圈的最大尺寸为: 的距离。一方面,由于在移动电能补给系统 600*300mm。 中原副边的距离比较大,且没有导磁材料, 故会存在一部分漏磁通通过空气直接与相 3.2.2.2确定铁芯结构与极间距 邻的桩形成闭合磁路,我们要想办法减少这 合理的铁芯结构对于耦合系数的提高 一部分损耗,也就是通过改变极间距,检测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耦合系数的提高也 副边接受线圈在两极中心点的磁场强度来 意味着传输效率和功率的提高,是无线移动 确定传输效率最高时对应的极间距。另一方 充电技术十分重要的一环。 面,又要考虑经济成本,对于相同长的道路, 在选取了1型作为发射线圈结构后,我 极间距越小意味着需要铺设的桩也就越多, 们主要对铁芯的高度做了控制变量分析,在 成本也就越高。 其余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运用JMAG的自 感互感工具进行仿真测量。 图3-4接受线圈极间距变化图( ( ( (a)结构剖面图 (b) 整体结构示意图 (c) 结 构左视图 图 3- 2 第四代“I”型发射及接收结构示 意图 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传输距离大,传 输效率高,铁芯结构较小,抗水平偏移能力 强。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缺点:绕线结构较复 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级之间的磁场 变化情况。以次结构为原型,我们通过 JMAG 仿真软件对耦合线圈部分进行建模和仿真, 通过对线圈磁芯形状和参数的调整,改善耦 合线圈的耦合系数,从而达到提高传输效率 的目的。 3.2.2 耦合线圈仿真过程 3.2.2.1 确定基本参数 基本参数指的是对整体设计有重要衡 量意义的参数。 根据实物代步车的尺寸和限制,并考虑 实际情况,将车底距地面高度定为 10cm, 车底所能搭载接收线圈的最大尺寸为: 600*300mm。 3.2.2.2 确定铁芯结构与极间距 合理的铁芯结构对于耦合系数的提高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耦合系数的提高也 意味着传输效率和功率的提高,是无线移动 充电技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选取了 I 型作为发射线圈结构后,我 们主要对铁芯的高度做了控制变量分析,在 其余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运用 JMAG 的自 感互感工具进行仿真测量。 图 3-3 I 型桩不同高度下的耦合系数 根据实验曲线,耦合系数在 I 型桩垂直 高度从 4-5cm 变化时增加较多,5-7cm 变 化时增加尚可,而 7-8cm 时增加较少。同 时考虑到 I 型桩需铺设在地底下,高度越高 对于施工的难度和成本也就越高,故综合考 虑两者因素,选取了 6cm 为最后结果。 此外,我们还对于 I 型桩上表面、中间 支撑部分和下表面的厚度依次做了控制变 量,发现厚度对于原副边的耦合系数几乎没 有影响,分析可知因为主磁路的路径并没有 因为厚度的变化而改变,故可把铁芯做的相 对薄一点,已节省成本。不过,考虑到实物 的机械强度有限,过薄的铁芯容易受到损坏, 维护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在使用亚克力板进 行加固的同时,铁芯也因具有一定的厚度。 最后将上下层的铁芯厚度定为 5mm,中间 支撑部分定为 1cm。 在定好铁芯的结构尺寸后,便需要考量 极间距的选取,极间距即两个“I”型相隔的 的距离。一方面,由于在移动电能补给系统 中原副边的距离比较大,且没有导磁材料, 故会存在一部分漏磁通通过空气直接与相 邻的桩形成闭合磁路,我们要想办法减少这 一部分损耗,也就是通过改变极间距,检测 副边接受线圈在两极中心点的磁场强度来 确定传输效率最高时对应的极间距。另一方 面,又要考虑经济成本,对于相同长的道路, 极间距越小意味着需要铺设的桩也就越多, 成本也就越高。 图 3-4 接受线圈极间距变化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