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时候,它们是能够让我骄傲的。 您怎么看待志愿者活动呢? 答:我觉得志愿者活动看的不是参加的活动的大小,或者正式不正式,我觉得志愿者是一种意识, 一种不管身处何处,都存在的一种我可以帮助别人的意识。 您曾经觉得志愿者活动很苦吗? 答:什么不辛苦呢,我本来就来自艰苦的地区。有的时候,也许自己的事情会和志愿者活动的时间 冲突,比如说去下岗职工家中帮教,同时又有别的作业需要完成。可是我自己把这样的活动当做是一项工 作来做,是需要我认真对待的。在上海论坛机场组进行支援活动的时候,因为主办方没有提供就会者的航 班信息和个人资料,我们不得不一整天都站在接机口,每一趙航班一到,我们就必须高举接机牌,等待就 会者。这样站一整天很累,可是这也是一种工作啊,我既然做了这项工作,我就要认真负责 虽然日常公共场所的志愿者工作比较繁琐,也不如奥运、世博或者灾区志愿者那样受人关注 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25%的受访者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是所有选项中最多的,这一现象也能说明,“志 愿”意识在人们心中渐渐巩固,而志愿者活动也将更日常化,普及化。 志愿者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激发 5·12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已经开始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接受的志愿者活动因为这场天灾 可以说突然“井喷”,从捐款捐物到输送物资、从重建城镇到心理关怀,志愿者无处不在,而这也使得中国 的“志愿者精神”开始养成。在5·12之后的一个星期,我们曾就这个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探讨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民间志恳者们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志愿者’这个提法就很好。” 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说,“如果是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我也去灾区做志愿者了。”“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社会 服务和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但也意味着一种牺牲。”志愿者们身上确实存在着纯粹、崇高的理想,这种理 想主义的形成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一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志愿者服务一定是与社会需求接口的,这样才 会产生社会效应。这次的抗震救灾是人们志愿者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但是平时在马路边帮忙维持秩序的 在图书馆帮忙找书的,都是应社会需求而生。二是来自于民众,服务于民众。赈灾行动中的志愿者行动更 亲民,效果更好,能够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 中国人是很善良的,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世之爱”,童教授说,从老子、孟子时代就提倡亲 民爱民,志愿者精神在中国人民中有深厚的土壤,但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还是近几年的事。志愿者文化在中 国还只是刚起步,这也是以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为基础的。而在此次震灾中,媒体大信息量的快速报道也 激发起了人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若与唐山大地震时期作比较,当时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人们不了解灾 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然无从进行救助,也就没有志愿者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次抗震救灾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死’”,王徳峰教授如是说,此次抗震震 救灾中中国的志愿者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对同胞、对人的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看到巨大的灾难降临到同胞的身上,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这一点即使离 开“志愿者”一词也是一样的。“志愿者”作为一个外来词,它所代表的精神有西方基督教的背景,而震灾 中的中国志恳者们身上所体现的完全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推己及人”等精神,而借用了外来的“志愿者 的名义。但是这个借用,使原先分散的社会救助活动能够处于规范之中,为这些行为提供了一种社会共识, “以前中国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现象,里弄、居委会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志愿者”的出现给了所有自发的 救助者们一个共同的名字,人们见到或者想要去做的时候,就知道这叫“做志愿者”,这就是它对民间长久 的、救助弱者机制的形成起到的重大作用。王德峰教授认为,此次志愿者们的行动表明人们在灾难来临的 时候并不像以前那样,给予同情但不参与,认为救灾完全依赖于政府行为,不像以前那样认为国家完全承 担民众生活的道德责任,而意识到了每个人都真正对此负有责任,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这和这些年中国 社会经历的转型有紧密的联系。社会大众从中积聚的震荡和自我精神的力量得到了一次释放。而不论中国 的志愿者们现在或者以后遵循的是否是“志愿者”一词原先具有的内涵,“人心总是相通的”,对同胞手足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9 时候,它们是能够让我骄傲的。 您怎么看待志愿者活动呢? 答:我觉得志愿者活动看的不是参加的活动的大小,或者正式不正式,我觉得志愿者是一种意识, 一种不管身处何处,都存在的一种我可以帮助别人的意识。 您曾经觉得志愿者活动很苦吗? 答:什么不辛苦呢,我本来就来自艰苦的地区。有的时候,也许自己的事情会和志愿者活动的时间 冲突,比如说去下岗职工家中帮教,同时又有别的作业需要完成。可是我自己把这样的活动当做是一项工 作来做,是需要我认真对待的。在上海论坛机场组进行支援活动的时候,因为主办方没有提供就会者的航 班信息和个人资料,我们不得不一整天都站在接机口,每一趟航班一到,我们就必须高举接机牌,等待就 会者。这样站一整天很累,可是这也是一种工作啊,我既然做了这项工作,我就要认真负责。 虽然日常公共场所的志愿者工作比较繁琐,也不如奥运、世博或者灾区志愿者那样受人关注, 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 25%的受访者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是所有选项中最多的,这一现象也能说明,“志 愿”意识在人们心中渐渐巩固,而志愿者活动也将更日常化,普及化。 志愿者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激发 5·12 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已经开始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接受的志愿者活动因为这场天灾, 可以说突然“井喷”,从捐款捐物到输送物资、从重建城镇到心理关怀,志愿者无处不在,而这也使得中国 的“志愿者精神”开始养成。在 5·12 之后的一个星期,我们曾就这个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探讨。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民间志愿者们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志愿者’这个提法就很好。” 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说,“如果是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我也去灾区做志愿者了。”“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社会 服务和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但也意味着一种牺牲。”志愿者们身上确实存在着纯粹、崇高的理想,这种理 想主义的形成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一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志愿者服务一定是与社会需求接口的,这样才 会产生社会效应。这次的抗震救灾是人们志愿者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但是平时在马路边帮忙维持秩序的, 在图书馆帮忙找书的,都是应社会需求而生。二是来自于民众,服务于民众。赈灾行动中的志愿者行动更 亲民,效果更好,能够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 “中国人是很善良的,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世之爱”,童教授说,从老子、孟子时代就提倡亲 民爱民,志愿者精神在中国人民中有深厚的土壤,但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还是近几年的事。志愿者文化在中 国还只是刚起步,这也是以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为基础的。而在此次震灾中,媒体大信息量的快速报道也 激发起了人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若与唐山大地震时期作比较,当时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人们不了解灾 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然无从进行救助,也就没有志愿者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次抗震救灾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死’”,王德峰教授如是说,此次抗震震 救灾中中国的志愿者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对同胞、对人的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看到巨大的灾难降临到同胞的身上,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这一点即使离 开“志愿者”一词也是一样的。“志愿者”作为一个外来词,它所代表的精神有西方基督教的背景,而震灾 中的中国志愿者们身上所体现的完全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推己及人”等精神,而借用了外来的“志愿者” 的名义。但是这个借用,使原先分散的社会救助活动能够处于规范之中,为这些行为提供了一种社会共识, “以前中国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现象,里弄、居委会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志愿者”的出现给了所有自发的 救助者们一个共同的名字,人们见到或者想要去做的时候,就知道这叫“做志愿者”,这就是它对民间长久 的、救助弱者机制的形成起到的重大作用。王德峰教授认为,此次志愿者们的行动表明人们在灾难来临的 时候并不像以前那样,给予同情但不参与,认为救灾完全依赖于政府行为,不像以前那样认为国家完全承 担民众生活的道德责任,而意识到了每个人都真正对此负有责任,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这和这些年中国 社会经历的转型有紧密的联系。社会大众从中积聚的震荡和自我精神的力量得到了一次释放。而不论中国 的志愿者们现在或者以后遵循的是否是“志愿者”一词原先具有的内涵,“人心总是相通的”,对同胞手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