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 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 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 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 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 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 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 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 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 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 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 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 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 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 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 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 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场和 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 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 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 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 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 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 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 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 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 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 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 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 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 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 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 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 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 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 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 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场和 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 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 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 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