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7期 2.2讨论 化,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相 两种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应变率增加 变贯穿整个材料的变形过程,如果残余奥氏体的 而显著增加(如图5和图6)的原因在于,TRIP钢 稳定性高,即使在高应变率下,应变诱发相变也能 在高速变形过程中,变形滑移线的移动受到各种 稳定进行町,以避免应变硬化能力的突然降低, 障碍的约束,其移动速率远远落后于载荷的增长 使得材料保持较好的塑性,因此残余奥氏体的稳 率,滑移线难以贯穿整个晶粒,即宏观塑性变形尚 定性是一个直接影响塑性的重要因素 未表现出来以前,应力却一直在增长,使材料的屈 Matsumura等人[19]指出,残余奥氏体对塑性 服强度提高·此外,由于金属抵抗动载下滑移线 的影响可归结为残余奥氏体的原始体积分数和稳 发展或位错运动的抗力大于抵抗静载下滑移线或 定性,从表1中看到B钢残余奥氏体的原始体积 位错缓慢发展的抗力,因此应变率增大时,材料屈 分数比K钢的高,部分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 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提高41,但这并不能完全解 会因应变诱发向马氏体转变.对K钢和B钢的 释TRIP钢的高强度, 断裂试样,在距断口不同位置处(X射线束斑直 与其他普通结构钢相比,TRIP钢的一个重 径)测定残余奥氏体量,这里假设颈缩区具有相同 要特性是其显微组织的复合特性], 的应变量,每个位置至少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Furnemont[16]通过中子衍射对不同相的屈服强度 测量结果如图9所示, 的测量显示,铁素体、贝氏体、奥氏体、马氏体的强 70叶 ▲静态 度值分别为500,650,900和2000MPa.在变形 60 g400s' 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不断向马氏体转变,而马氏体 蓉50 的强度又比奥氏体要高得多,所以强度大幅升高. 根据表1中组织含量的测量数据及各相的屈 30 服强度值可以估算出K钢的屈服强度略高于B 20 (a)B钢 钢,这与图5的情况相符.但是图6却显示,在所 0 5101520233035 实验的应变率范围内,B钢的抗拉强度大于K 真应变% 钢,这可能是由于B钢中含有较多的贝氏体和残 90r 4静态 余奥氏体,而且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诱发 80L 9500s1 向马氏体转变,致使其强度进一步升高,甚至超过 数70 K钢.另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松弛或 部分松弛了界面的应力集中,湮灭了在界面附近 50 的形变位错,使得位错强化作用降低或消失,因此 40 (b)K制 相对于屈服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抗拉强度的增 U 10 20 30 40 加率较小1),即材料的屈强比随应变率的增加而 真应变% 降低 图9B(a),K钢(b)中残余奥氏体转变量随应变的变化 TRIP钢的拉伸性能与残余奥氏体密切相 Fig.9 Transformed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as a 关18],因此除了强度外,延伸率的变化也与残余 function of strain for Steel B(a)and K(b)respectively 奥氏体转变密不可分, 结果显示,随着应变增加,残余奥氏体逐渐发 TRIP钢良好的塑性主要得益于TRIP效应, 生了转变.这种相变松弛了试样由于塑性变形而 理论上说,多量的残余奥氏体使得TRIP效应的 引起的局部区域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微裂纹的 发生更具可能,但同时也要考虑残余奥氏体的稳 形成,即使微裂纹已产生,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亦 定性因素,当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同时 会因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弛或钝化,抑制了微 存在,铁素体受到应变硬化,并且应变能通过位错 裂纹的扩展,提高了塑性,从图7和图8中还可 在铁素体晶粒内的堆积而积累,累积的应变能提 以看出,在静态拉伸条件下,B钢的延伸率明显高 供了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相变的驱动力,由于应 于K钢,但同时也发现在高应变率区,两种钢的 变诱发相变,应变能被吸收,位错堆积得到释放, 延伸率几乎相等,一方面是由于K钢中延性相铁 铁素体晶粒软化,较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的进一步 素体的含量比B钢高,另一方面要考虑残余奥氏 的相变使得软化的铁素体晶粒再次受到应变硬 体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2∙2 讨论 两种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应变率增加 而显著增加(如图5和图6)的原因在于‚TRIP 钢 在高速变形过程中‚变形滑移线的移动受到各种 障碍的约束‚其移动速率远远落后于载荷的增长 率‚滑移线难以贯穿整个晶粒‚即宏观塑性变形尚 未表现出来以前‚应力却一直在增长‚使材料的屈 服强度提高.此外‚由于金属抵抗动载下滑移线 发展或位错运动的抗力大于抵抗静载下滑移线或 位错缓慢发展的抗力‚因此应变率增大时‚材料屈 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提高[14].但这并不能完全解 释 TRIP 钢的高强度. 与其他普通结构钢相比‚TRIP 钢的一个重 要 特 性 是 其 显 微 组 织 的 复 合 特 性[15]. Furnémont [16]通过中子衍射对不同相的屈服强度 的测量显示‚铁素体、贝氏体、奥氏体、马氏体的强 度值分别为500‚650‚900和2000MPa.在变形 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不断向马氏体转变‚而马氏体 的强度又比奥氏体要高得多‚所以强度大幅升高. 根据表1中组织含量的测量数据及各相的屈 服强度值可以估算出 K 钢的屈服强度略高于 B 钢‚这与图5的情况相符.但是图6却显示‚在所 实验的应变率范围内‚B 钢的抗拉强度大于 K 钢‚这可能是由于 B 钢中含有较多的贝氏体和残 余奥氏体‚而且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诱发 向马氏体转变‚致使其强度进一步升高‚甚至超过 K 钢.另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松弛或 部分松弛了界面的应力集中‚湮灭了在界面附近 的形变位错‚使得位错强化作用降低或消失‚因此 相对于屈服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抗拉强度的增 加率较小[17]‚即材料的屈强比随应变率的增加而 降低. TRIP 钢的拉伸性能与残余奥氏体密切相 关[18]‚因此除了强度外‚延伸率的变化也与残余 奥氏体转变密不可分. TRIP 钢良好的塑性主要得益于 TRIP 效应. 理论上说‚多量的残余奥氏体使得 TRIP 效应的 发生更具可能‚但同时也要考虑残余奥氏体的稳 定性因素.当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同时 存在‚铁素体受到应变硬化‚并且应变能通过位错 在铁素体晶粒内的堆积而积累.累积的应变能提 供了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相变的驱动力.由于应 变诱发相变‚应变能被吸收‚位错堆积得到释放‚ 铁素体晶粒软化.较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的进一步 的相变使得软化的铁素体晶粒再次受到应变硬 化.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相 变贯穿整个材料的变形过程.如果残余奥氏体的 稳定性高‚即使在高应变率下‚应变诱发相变也能 稳定进行[19]‚以避免应变硬化能力的突然降低‚ 使得材料保持较好的塑性.因此残余奥氏体的稳 定性是一个直接影响塑性的重要因素. Matsumura 等人[19]指出‚残余奥氏体对塑性 的影响可归结为残余奥氏体的原始体积分数和稳 定性.从表1中看到 B 钢残余奥氏体的原始体积 分数比 K 钢的高‚部分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 会因应变诱发向马氏体转变.对 K 钢和 B 钢的 断裂试样‚在距断口不同位置处(X 射线束斑直 径)测定残余奥氏体量‚这里假设颈缩区具有相同 的应变量‚每个位置至少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测量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B(a)‚K 钢(b)中残余奥氏体转变量随应变的变化 Fig.9 Transformed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as a function of strain for Steel B(a) and K(b) respectively 结果显示‚随着应变增加‚残余奥氏体逐渐发 生了转变.这种相变松弛了试样由于塑性变形而 引起的局部区域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微裂纹的 形成‚即使微裂纹已产生‚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亦 会因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弛或钝化‚抑制了微 裂纹的扩展‚提高了塑性.从图7和图8中还可 以看出‚在静态拉伸条件下‚B 钢的延伸率明显高 于 K 钢‚但同时也发现在高应变率区‚两种钢的 延伸率几乎相等‚一方面是由于 K 钢中延性相铁 素体的含量比 B 钢高‚另一方面要考虑残余奥氏 体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638·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6年第7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