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点非常简单,即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就是苏联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综合起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中苏论战的起因是在于双方的国家利益、战略利益、对外政策 和国内政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发展和双方领导人对这些分歧的认识终于导 致了后来的意识形态论战。由于中苏关系的特殊性,各种分歧一旦被归结为意识形态的背叛, 双方的关系也就无法弥和了。“也有些学者认为,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诸多因素中,意识 形态问题即使不是首要的因素,也决不应该被低估。他们认为,“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 信任、导致双方关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 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时间和一系列正在进行 的新的革命尝试,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 (6)中苏在援越抗美中的政策分歧。 这是中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近年来中俄公布 的历史档,特别是大量收集了中国西南边疆地方政府保存的档案,不仅对中苏在援越抗美的 决策层次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对在具体问题上的一些是非曲直,如苏联的援越 物资通过中国、苏联与中国联合援越抗美的建议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给予了比较 中肯的和有说服力的评价,认为“在越南战争这个舞台上,中苏既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以及国际共运中的形象等问题的影响,又要权衡各自的利害得失,并以此为准绳确定自己的 方针和行动。故此,得到中苏援助的越南抗美斗争才得以顺利发展”。 (⑦)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安全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调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以及随后发生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战略的大调整,是学术界 十分关注的课题,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这个问题与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 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比较早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不少研究中美关系史的学者也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所有关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的论著,都包括了对中苏边界冲 突和中国对外政策转变的研究,在此不一一介绍。中美关系史研究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促 进了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近年来研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有关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比较系统和详细的 考察,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苏边界冲突中中国的决策过程和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战略等的转 变过程,从而使深入研究探讨具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分歧比较多地集中在中国决策层在处 理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时,是否一开始就有某种利用中苏边界冲突进行外交战略调整的 意图。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决策层在处理中苏边界冲突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用这场冲突,调 动美苏,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从而为打开中美关系创造契机。“相反的观点认为,不是中 国决策层有意地利用中苏边界冲突来调整外交战略和打开中美关系,而是中苏之间的军事冲 突危机促使中国领导人决心改变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采取措施缓和中美关系,以免两面对 敌。“这一问题的争论本身如同所有的学术争论一样,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出一致的结论的 但是争论本身对有关研究,如中国安全战略何时和如何转变的、中国对外政策是何时开始和 如何调整的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才是学术争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述分类只是为了介绍有关研究成果时,有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实际上还有一些问题是 40可参阅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载《党的文献》,1998(2);薛钰:《对60年代中苏 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2):《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 论与利益背景》:《转变的前奏》。 4《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第305-306页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间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载《冷战与中国),第413页。 艹徐焰:《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载《党史研究资料》,1994(5);杨奎松:《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 中美关系》,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12):牛军:《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载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牛军:《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载《中国与印度支那 战争》。点非常简单,即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就是苏联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综合起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中苏论战的起因是在于双方的国家利益、战略利益、对外政策 和国内政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发展和双方领导人对这些分歧的认识终于导 致了后来的意识形态论战。由于中苏关系的特殊性,各种分歧一旦被归结为意识形态的背叛, 双方的关系也就无法弥和了。40也有些学者认为,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诸多因素中,意识 形态问题即使不是首要的因素,也决不应该被低估。他们认为,“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 信任、导致双方关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 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时间和一系列正在进行 的新的革命尝试,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41 (6)中苏在援越抗美中的政策分歧。 这是中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近年来中俄公布 的历史档,特别是大量收集了中国西南边疆地方政府保存的档案,不仅对中苏在援越抗美的 决策层次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对在具体问题上的一些是非曲直,如苏联的援越 物资通过中国、苏联与中国联合援越抗美的建议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给予了比较 中肯的和有说服力的评价,认为“在越南战争这个舞台上,中苏既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以及国际共运中的形象等问题的影响,又要权衡各自的利害得失,并以此为准绳确定自己的 方针和行动。故此,得到中苏援助的越南抗美斗争才得以顺利发展”。42 (7)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安全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调整。 1969 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以及随后发生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战略的大调整,是学术界 十分关注的课题,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这个问题与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 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比较早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不少研究中美关系史的学者也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所有关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的论著,都包括了对中苏边界冲 突和中国对外政策转变的研究,在此不一一介绍。中美关系史研究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促 进了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近年来研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有关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比较系统和详细的 考察,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苏边界冲突中中国的决策过程和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战略等的转 变过程,从而使深入研究探讨具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分歧比较多地集中在中国决策层在处 理 1969 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时,是否一开始就有某种利用中苏边界冲突进行外交战略调整的 意图。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决策层在处理中苏边界冲突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用这场冲突,调 动美苏,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从而为打开中美关系创造契机。43相反的观点认为,不是中 国决策层有意地利用中苏边界冲突来调整外交战略和打开中美关系,而是中苏之间的军事冲 突危机促使中国领导人决心改变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采取措施缓和中美关系,以免两面对 敌。44这一问题的争论本身如同所有的学术争论一样,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出一致的结论的, 但是争论本身对有关研究,如中国安全战略何时和如何转变的、中国对外政策是何时开始和 如何调整的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才是学术争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述分类只是为了介绍有关研究成果时,有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实际上还有一些问题是 40 可参阅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载《党的文献》,1998(2);薛钰:《对 60 年代中苏 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2);《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 论与利益背景》;《转变的前奏》。 41 《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第 305-306 页。 4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载《冷战与中国》,第 413 页。 43 李丹慧:《1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3)。 44 徐焰:《1969 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载《党史研究资料》,1994(5);杨奎松:《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 中美关系》,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12);牛军:《1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载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牛军:《60 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载《中国与印度支那 战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