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2期 吕海青等:预变形方式对微合金钢中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1543 使用的材料显然应该避免其发生,这表明,在新一 1.2预应变的施加方法 代钢铁材料的发展中,除了“如何获得细化的非平衡 扭转变形样品的中轴线平行于钢板轧向,样品 组织”这一问题外,还存在一个同等重要的课题,就 的直径为5.5mm,标距内长度为55mm,围绕样品 是“如何保持细化的非平衡组织”. 的中轴线,在室温分别扭转720°与1500°,则在样品 在热扰动导致组织失稳的各种情形中,相对简 上产生纯切变.越靠近样品表面,切变量越大·冷 单同时又非常重要的是钢在A1温度以下受热时的 弯样品实行对折式弯曲,样品厚度约3mm,平行于 组织演化问题,它不涉及结构相变,但可能通过回复 钢板纵剖面切取,弯曲半径为6mm, 和再结晶导致钢的明显软化,杨善武、武会宾 1.3热处理制度 等[8的工作表明,变形奥氏体中的位错如果受到 将经历预变形的样品密封在抽空的石英管内置 纳米尺度的Nb(C,N)析出相钉扎,则转变后形成的 于箱式电炉内,在550℃分别等温0.5~48h,然后 贝氏体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他们据此推测,在转 取出空冷,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应变量的预变形对 变前于变形奥氏体中形成的析出颗粒对位错的钉扎 样品在受热过程中组织演化的影响, 关系能够保持到相变之后,并对贝氏体在受热时的 1.4硬度测量与显微组织观察 回复、再结晶过程产生阻碍作用,但是,他们的工作 (1)维氏硬度的跟踪测量.对于在550℃分别 未涉及材料受热前的预应变对非平衡组织热稳定性 等温不同时间的各种样品,先将两面用400*砂纸磨 的影响 光,然后顺次磨至1500#砂纸,置于HD945型光学 材料在成形、服役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范性变形 表面洛氏/维氏硬度仪上进行维氏硬度(HV)测量, 和热扰动,如制造管线时需要对钢板实行弯曲成形 选用载荷为294N,加载30s,每一等温时间取两个 和焊接,建筑用钢也常常要经历预应变、焊接以及火 平行样品,在等变形量位置取四个点取平均值, 灾的考验等,均涉及预应变对显微组织热稳定性的 (2)光学金相观察,样品磨平抛光后,用3%硝 影响问题 酸无水乙醇溶液侵蚀,侵蚀时间约为2min,最后置 预应变会改变材料内的位错密度、位错分布以 于Olympus BX51M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照显微 及位错与析出的相互作用状态,其作用效果一般是 组织 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澄清机制,本文对比研究了 (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先将样品经 扭转变形与弯曲变形对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过线切割,切成0.4mm的薄片,用800到1500* 的砂纸双面研磨至30~60m,然后冲制成3mm 1材料与实验方法 的小圆片.对3mm的小圆片进行双喷减薄,所用 1.1实验钢的化学成分 的双喷液为5%的高氯酸酒精溶液,电压控制在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钢中加入硼与 50V左右,电流在15mA左右,温度为-20~ 一30℃.然后利用日立公司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 锰主要是为了推迟低碳钢的α转变,加入硅是为 观察高倍下的组织与缺陷形态,工作电压为175kV, 了抑制渗碳体析出,以便在控扎控冷条件下得到以 贝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钢中只加入了一种强碳化 2实验结果与讨论 物形成元素铌,以保证以后实验中所观测到的析出 2.1等温加热过程中样品硬度的变化 颗粒均为铌的析出相. 图1反映经历不同方式变形样品的硬度在随后 表1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的550℃等温过程中的变化,由硬度曲线可以看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steel % 出,样品的未变形区除了在等温开始阶段有一个硬 C Mn Si Nb B Fe 度下降再回升的阶段外,在等温10h后硬度基本保 0.069 1.280.310.0620.0022 余量 持平稳.弯曲与扭转这两种方式的范性变形都可以 大幅度提高样品的硬度,但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 实验钢由25kg真空感应炉冶炼、热锻后进行 中,两类变形区的表现呈现明显差别, 控制轧制.钢坯轧前厚度为60mm,分两阶段八道 在等温开始阶段,弯曲变形区(即最大张应变 次轧制,轧后先空冷大约20s,温度降至780℃后进 区,下同)的硬度虽然先有小幅度上升,但接着迅速 入水流冷却,冷速约20℃·s-1,冷至室温30℃,冷 下降,等温至10h,共下降了近70HV.从10h到 却时间约40s 20h,硬度值基本未发生改变,等温到20h后,硬度又使用的材料显然应该避免其发生.这表明‚在新一 代钢铁材料的发展中‚除了“如何获得细化的非平衡 组织”这一问题外‚还存在一个同等重要的课题‚就 是“如何保持细化的非平衡组织”. 在热扰动导致组织失稳的各种情形中‚相对简 单同时又非常重要的是钢在 A1 温度以下受热时的 组织演化问题‚它不涉及结构相变‚但可能通过回复 和再 结 晶 导 致 钢 的 明 显 软 化.杨 善 武、武 会 宾 等[8—10]的工作表明‚变形奥氏体中的位错如果受到 纳米尺度的 Nb(C‚N)析出相钉扎‚则转变后形成的 贝氏体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他们据此推测‚在转 变前于变形奥氏体中形成的析出颗粒对位错的钉扎 关系能够保持到相变之后‚并对贝氏体在受热时的 回复、再结晶过程产生阻碍作用.但是‚他们的工作 未涉及材料受热前的预应变对非平衡组织热稳定性 的影响. 材料在成形、服役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范性变形 和热扰动‚如制造管线时需要对钢板实行弯曲成形 和焊接‚建筑用钢也常常要经历预应变、焊接以及火 灾的考验等‚均涉及预应变对显微组织热稳定性的 影响问题. 预应变会改变材料内的位错密度、位错分布以 及位错与析出的相互作用状态‚其作用效果一般是 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澄清机制‚本文对比研究了 扭转变形与弯曲变形对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钢中加入硼与 锰主要是为了推迟低碳钢的γ→α转变‚加入硅是为 了抑制渗碳体析出‚以便在控扎控冷条件下得到以 贝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钢中只加入了一种强碳化 物形成元素铌‚以保证以后实验中所观测到的析出 颗粒均为铌的析出相. 表1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steel % C Mn Si Nb B Fe 0∙069 1∙28 0∙31 0∙062 0∙0022 余量 实验钢由25kg 真空感应炉冶炼、热锻后进行 控制轧制.钢坯轧前厚度为60mm‚分两阶段八道 次轧制.轧后先空冷大约20s‚温度降至780℃后进 入水流冷却‚冷速约20℃·s —1‚冷至室温30℃‚冷 却时间约40s. 1∙2 预应变的施加方法 扭转变形样品的中轴线平行于钢板轧向.样品 的直径为5∙5mm‚标距内长度为55mm‚围绕样品 的中轴线‚在室温分别扭转720°与1500°‚则在样品 上产生纯切变.越靠近样品表面‚切变量越大.冷 弯样品实行对折式弯曲‚样品厚度约3mm‚平行于 钢板纵剖面切取‚弯曲半径为6mm. 1∙3 热处理制度 将经历预变形的样品密封在抽空的石英管内置 于箱式电炉内‚在550℃分别等温0∙5~48h‚然后 取出空冷‚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应变量的预变形对 样品在受热过程中组织演化的影响. 1∙4 硬度测量与显微组织观察 (1) 维氏硬度的跟踪测量.对于在550℃分别 等温不同时间的各种样品‚先将两面用400#砂纸磨 光‚然后顺次磨至1500#砂纸‚置于 HD9—45型光学 表面洛氏/维氏硬度仪上进行维氏硬度(HV)测量‚ 选用载荷为294N‚加载30s‚每一等温时间取两个 平行样品‚在等变形量位置取四个点取平均值. (2) 光学金相观察.样品磨平抛光后‚用3%硝 酸无水乙醇溶液侵蚀‚侵蚀时间约为2min.最后置 于 Olympus BX51M 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照显微 组织. (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先将样品经 过线切割‚切成0∙4mm 的薄片‚用800#到1500# 的砂纸双面研磨至30~60μm‚然后冲制成●3mm 的小圆片.对●3mm 的小圆片进行双喷减薄‚所用 的双喷液为5%的高氯酸酒精溶液‚电压控制在 50V 左 右‚电 流 在 15mA 左 右‚温 度 为 —20~ —30℃.然后利用日立公司 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 观察高倍下的组织与缺陷形态‚工作电压为175kV.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等温加热过程中样品硬度的变化 图1反映经历不同方式变形样品的硬度在随后 的550℃等温过程中的变化.由硬度曲线可以看 出‚样品的未变形区除了在等温开始阶段有一个硬 度下降再回升的阶段外‚在等温10h 后硬度基本保 持平稳.弯曲与扭转这两种方式的范性变形都可以 大幅度提高样品的硬度‚但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 中‚两类变形区的表现呈现明显差别. 在等温开始阶段‚弯曲变形区(即最大张应变 区‚下同)的硬度虽然先有小幅度上升‚但接着迅速 下降‚等温至10h‚共下降了近70HV.从10h 到 20h‚硬度值基本未发生改变‚等温到20h后‚硬度又 第12期 吕海青等: 预变形方式对微合金钢中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154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