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态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福山希望找到除经济因素以外,影响资本主义产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其他因素,阿尔蒙特和帕特南则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性的社会信任看作是民主政治顺利运转和 公共治理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这些对于信任性质及功能的研究客观上开拓了信任研究的领域 使信任研究逐渐走出单一学科的视野,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 三、中国信任问题研究的未来取向一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信任是一个隐含了心理、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含义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所以它得 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恰恰是因为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切入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各种研究 范式各有其解释优势,却也有各自的不足。 信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秉持了社会心理学的北美路径,主张从个体出发,将“个人”与 “群体”、“个人”与“社会”视为两个相对的类别,研究主要采用封闭实验室和精巧人格量表 的方法来进行,所以不管是针对信任者、被信任者还是人际关系视角的研究都将人从具体社会情 境中抽离出来,忽视了社会制度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信任的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 随风险社会来临而出现的信任危机的社会现实,它将信任置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系统论述 信任的建立机制、分类及其功能,并且特别强调适合当代社会的系统性信任问题,但这一取向却 有将人看作是受控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傀儡之嫌。将信任视为一种建立在习俗、传统和宗教 基础上的文化是信任研究的又一热潮,它将信任的研究推向了显学地位,并期望这一视角可以成 为“寻找产生信任的结构与制度之外的‘剩余变项’”①,但它的缺点在于无法解释为何受同一 文化熏陶的人却会表现出不同的信任行为,同时将这一概念模糊、难以操作的因素作为解释不同 国家与地区之间差异的终极原因,解释力存在令人质疑之处。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找到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社会信任问题进行研究,既要确立信任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 本质属性,同时还要保持对文化、制度因素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新整合,以理解在不同历史与文化建构而 成的世界中人类心灵多变性为旨归,一个新兴的综合各种有关人的科学的研究领域一文化心理 学逐渐显现出它的强大解释力。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对于制度性刺激的反应”②,因为社 会制度、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等只有放在人如何去知觉它、诠释它的背景下,才取得其自身的意 义,研究者应该关心人类的心灵是如何组织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因为任何行动场域的物 质内容均具有内在意义,作为一种行动场域的文化通过人的行动与实践,被人所知觉和建构,从 而成为心理内容。文化心理学努力从人之有意义的社会行动与实践出发,建立起人、社会与文化 之间的桥梁,这种努力打破了既有研究范式将心理与情境看作相互排斥、二元对立的立场,强调 文化框架与心理间相互构建的、辩证的、动态的关系,这就为走出以往信任研究的心理学和社会 学取向只能关注心理或社会,造成二者的分裂的困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除了对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论上的进展外,文化心理学的主要推进力还体现它对 “文化主体性凸显”的重点关注。众所周知,不管是将信任看作是心理状态、简化社会复杂性的 机制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在机理都是以“个体独立性假设”为基础,都是将“人”看成是 一个独立的、无须依赖他人的个体,社会则是由一个个平等、自由、独立的个体所组合。而实际 上,“个人心理生活的内容是在人们共享的文化语言中的对话,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③,特别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虽然也是由‘个体·组合而成,但内里各个‘个人’却不是完全 独立的”。梁漱溟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 ①朱虹:《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社会科学》2D09年第11期。 ②余安邦:《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进路:兼论其与心态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③徐冰:《文化心理学:跨学科的探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83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态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福山希望找到除经济因素以外, 影响资本主义产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其他因素, 阿尔蒙特和帕特南则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性的社会信任看作是民主政治顺利运转和 公共治理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这些对于信任性质及功能的研究客观上开拓了信任研究的领域, 使信任研究逐渐走出单一学科的视野, 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 三、中国信任问题研究的未来取向 ) ) ) 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信任是一个隐含了心理、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含义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 所以它得 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恰恰是因为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切入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各种研究 范式各有其解释优势, 却也有各自的不足。 信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秉持了社会心理学的北美路径, 主张从个体出发, 将 / 个人 0 与 / 群体0、/个人0 与 /社会 0 视为两个相对的类别, 研究主要采用封闭实验室和精巧人格量表 的方法来进行, 所以不管是针对信任者、被信任者还是人际关系视角的研究都将人从具体社会情 境中抽离出来, 忽视了社会制度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信任的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 随风险社会来临而出现的信任危机的社会现实, 它将信任置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 系统论述 信任的建立机制、分类及其功能, 并且特别强调适合当代社会的系统性信任问题, 但这一取向却 有将人看作是受控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傀儡之嫌。将信任视为一种建立在习俗、传统和宗教 基础上的文化是信任研究的又一热潮, 它将信任的研究推向了显学地位, 并期望这一视角可以成 为 /寻找产生信任的结构与制度之外的 -剩余变项 . 0 ¹ , 但它的缺点在于无法解释为何受同一 文化熏陶的人却会表现出不同的信任行为, 同时将这一概念模糊、难以操作的因素作为解释不同 国家与地区之间差异的终极原因, 解释力存在令人质疑之处。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找到一种 / 全新的视角0 来对社会信任问题进行研究, 既要确立信任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 本质属性, 同时还要保持对文化、制度因素的关注。 近年来,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新整合, 以理解在不同历史与文化建构而 成的世界中人类心灵多变性为旨归, 一个新兴的综合各种有关人的科学的研究领域 ))) 文化心理 学逐渐显现出它的强大解释力。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 /人类对于制度性刺激的反应0 º , 因为社 会制度、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等只有放在人如何去知觉它、诠释它的背景下, 才取得其自身的意 义, 研究者应该关心人类的心灵是如何组织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因为任何行动场域的物 质内容均具有内在意义, 作为一种行动场域的文化通过人的行动与实践, 被人所知觉和建构, 从 而成为心理内容。文化心理学努力从人之有意义的社会行动与实践出发, 建立起人、社会与文化 之间的桥梁, 这种努力打破了既有研究范式将心理与情境看作相互排斥、二元对立的立场, 强调 文化框架与心理间相互构建的、辩证的、动态的关系, 这就为走出以往信任研究的心理学和社会 学取向只能关注心理或社会, 造成二者的分裂的困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除了对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论上的进展外, 文化心理学的主要推进力还体现它对 / 文化主体性凸显 0 的重点关注。众所周知, 不管是将信任看作是心理状态、简化社会复杂性的 机制还是一种文化形态, 其内在机理都是以 / 个体独立性假设0 为基础, 都是将 / 人 0 看成是 一个独立的、无须依赖他人的个体, 社会则是由一个个平等、自由、独立的个体所组合。而实际 上, /个人心理生活的内容是在人们共享的文化语言中的对话, 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 0 » , 特别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社会 . 虽然也是由 -个体 . 组合而成, 但内里各个 -个人 . 却不是完全 独立的 0。梁漱溟认为: / 人一生下来, 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 (父母、兄弟等 ), 人生且将始终在 83 ¹ º » 朱虹: 5信任: 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6, 5社会科学6 2009年第 11期。 余安邦: 5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进路: 兼论其与心态史学的关系6, 5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五辑 )6,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 第 51页。 徐冰: 5文化心理学: 跨学科的探索6, 5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五辑 )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 第 8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