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一凹厘米,宽2-3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病斑上的黑褐色霉状物即为病菌分生孢子梗 及分生孢子。有性世代为大斑刚毛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真菌,至今在 自然情况下尚未发现。 形态:分生孢子梗自气孔抽出,单生或2-6根丛生,暗橄榄色,有2-8个 隔膜,大小为35-160X6-11(微米)。其一上着生一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圆筒形、梭形或长梭形,中部最宽,两端略尖,顶细胞钝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细 胞尖锥形,多数孢子正直,有的稍弯 曲,淡榄褐色,较大,有2—9个隔膜,但以5个隔膜者较多,脐点明显凸出于基 部细胞之外,这是识别大斑病菌的重要特征。 生物学:分生孢子在越冬期间能形成厚壁孢子。病菌要求较高温度,菌丝发 育温度范围10℃-35℃,最适为28℃-30℃。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3-30℃,最 适温度为20℃。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同时病菌亦要求一定湿度 孢子才能发芽侵入。 生理分化现象明显,玉米与高梁大斑病菌彼此间不能侵染,是两个不同专化 型。侵染玉米的大斑病菌为玉米专化型,侵染髙梁的为髙梁专化型。 玉米专化型本身也存在着生理分化问题,根据它对玉米含有不同显性单基因 (Ht1、Ht2、Ht3和HtN)的致病力不同,又分为5个生理小种。 1号小种对具有Ht1、Hr2、Ht3、HtN显性单基因的玉米均无毒力,指引起褪绿斑, 为绝大多数地区的优势小种。2号小种对具有Ht1显性单基因的玉米有毒力,引 起萎蔫斑,而对具有Ht2或Ht3、HtN的玉米无毒力:3号小种对具有Ht2或Ht3 基因的玉米有毒力,而对具有Htl、HtN的玉米无毒力。最近在美国发现了4号和 5号小种。目前,我国发现前3个生理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10-14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 5-10 厘米,宽 1 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凹厘米,宽 2—3 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病斑上的黑褐色霉状物即为病菌分生孢子梗 及分生孢子。有性世代为大斑刚毛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真菌,至今在 自然情况下尚未发现。 形态:分生孢子梗自气孔抽出,单生或 2—6 根丛生,暗橄榄色,有 2—8 个 隔膜,大小为 35—160X6-1l(微米)。其—上着生一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圆筒形、梭形或长梭形,中部最宽,两端略尖,顶细胞钝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细 胞尖锥形,多数孢子正直,有的稍弯 曲,淡榄褐色,较大,有 2—9 个隔膜,但以 5 个隔膜者较多,脐点明显凸出于基 部细胞之外,这是识别大斑病菌的重要特征。 生物学:分生孢子在越冬期间能形成厚壁孢子。 病菌要求较高温度,菌丝发 育温度范围 10℃—35℃,最适为 28℃-30℃。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 13-30℃,最 适温度为 20℃。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 23℃—25℃。同时病菌亦要求一定湿度, 孢子才能发芽侵入。 生理分化现象明显,玉米与高梁大斑病菌彼此间不能侵染,是两个不同专化 型。侵染玉米的大斑病菌为玉米专化型,侵染高梁的为高梁专化型。 玉米专化型本身也存在着生理分化问题,根据它对玉米含有不同显性单基因 (Htl、Ht2、Ht3 和 HtN)的致病力不同,又分为 5 个生理小种。 1 号小种对具有 Htl、Hr2、Ht3、HtN 显性单基因的玉米均无毒力,指引起褪绿斑, 为绝大多数地区的优势小种。2 号小种对具有 Htl 显性单基因的玉米有毒力,引 起萎蔫斑,而对具有 Ht2 或 Ht3、HtN 的玉米无毒力;3 号小种对具有 Ht2 或 Ht3 基因的玉米有毒力,而对具有 Htl、HtN 的玉米无毒力。最近在美国发现了 4 号和 5 号小种。目前,我国发现前 3 个生理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 10 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 10—14 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