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 岛屿:岛与嵌块体相类似。1967年(美)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了 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种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移速度、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 物种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一干扰+面积一隔离程度+年龄) 对于岛屿面积A、大面积则生境多样性高 B、中等面积则稀有种出现的机会多 C、小面积种群小,只有近亲繁殖,年龄结构小易被干扰 或灭绝。 [2]陆地景观 A、与岛屿的区别 <1>边界并不都是明确的,有些边界呈梯度变化吸引动物运动。 <2>基底远比海洋异质性高 <3>隔离程度低 B、生物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一干扰+面积+年龄+基底异 质性一隔离程度一边界不连续性) 基于这个原理,在自然保护区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高 数量的物种。2、维持稀有种、瀕危物种。3、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C、森林岛所谓岛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任何有别于周围生境的景观或生 态系统。与海岛情况相似,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林地变成非林地,同周边生态系统相隔离。 其结果将是1、一小片具有类似动植物的土地单元间隔。2、生境的变异和大小受到限制, 可预期岛上的一些种将灭绝 森林岛与海岛的区别在于:1、障碍物不同,隔离程度上水体大,风播 和飞翔动物活动困难而森林岛相对容易。2、形成的时间大相径庭。3、与周围群落的作用 区别上: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较严重,存在物种生存危机 [3]嵌块体与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原则: A、多样性程度高的物种其嵌块体要大于多样性程度低的物种。 B、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好于与其等总面积的几个小面积的保护 区 C、小保护区必须尽量靠近以减少隔离度 D、嵌块体簇状分布要优于线状分布 E、走廊连接,便于物种扩散。 F、尽可能使其成圆形。 3、嵌块体的形状 1)生态学意义用形状系数表达:D=L斑块/2★(3.14*A) 1/2其中A为斑块 具体表现为 A、种的分布、种的动态(稳定、扩展、收缩、迁移及路线) B、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动物领地范围一般是细长的,容易发现与迁移 方向相垂直的狭长的采伐迹地。 C、林中裸地形状与环境变化及更新过程密切相关。 D、不同景观要素的配置。 2)边缘和边缘效应 1}边缘: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交错区(过渡带)如森林与[1] 岛屿:岛与嵌块体相类似。1967年(美)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了 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种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移速度、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 物种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对于岛屿面积A、大面积则生境多样性高 B、中等面积则稀有种出现的机会多 C、小面积种群小,只有近亲繁殖,年龄结构小易被干扰 或灭绝。 [2] 陆地景观 A、与岛屿的区别 <1>边界并不都是明确的,有些边界呈梯度变化吸引动物运动。 <2>基底远比海洋异质性高。 <3>隔离程度低。 B、生物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基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基于这个原理,在自然保护区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高 数量的物种。2、维持稀有种、濒危物种。3、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C、森林岛 所谓岛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任何有别于周围生境的景观或生 态系统。与海岛情况相似,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林地变成非林地,同周边生态系统相隔离。 其结果将是1、一小片具有类似动植物的土地单元间隔。2、生境的变异和大小受到限制, 可预期岛上的一些种将灭绝。 森林岛与海岛的区别在于:1、障碍物不同,隔离程度上水体大,风播 和飞翔动物活动困难而森林岛相对容易。2、形成的时间大相径庭。3、与周围群落的作用 区别上: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较严重,存在物种生存危机。 [3] 嵌块体与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原则: A、多样性程度高的物种其嵌块体要大于多样性程度低的物种。 B、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好于与其等总面积的几个小面积的保护 区。 C、小保护区必须尽量靠近以减少隔离度。 D、嵌块体簇状分布要优于线状分布。 E、走廊连接,便于物种扩散。 F、尽可能使其成圆形。 3、 嵌块体的形状 1) 生态学意义 用形状系数表达:D=L斑块/2*(3.14*A) 1/2 其中A为斑块。 具体表现为: A、种的分布、种的动态(稳定、扩展、收缩、迁移及路线) B、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动物领地范围一般是细长的,容易发现与迁移 方向相垂直的狭长的采伐迹地。 C、林中裸地形状与环境变化及更新过程密切相关。 D、不同景观要素的配置。 2) 边缘和边缘效应 {1}边缘: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交错区(过渡带)如森林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