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仼。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糖 2、自主对羞怯(2-4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或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或7—12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 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2—4 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 或 7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 或 7—12 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 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 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 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