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9.请你依据【材料二】,指出长安街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答 20.某校在5月份计划开展“骑行百里长街,感悟京城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 为他们说明骑行路线。(从东至西依次写出起点、途经与环路交会处的名称、终点)(4分) 答 21.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 作答。(2分) (1)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用一个字概括) (2)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三)阅读《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完成22-25题。(共10分)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①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 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②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浮躁,会让人丧失 定力,随波逐流: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会让人不要过程,只要结果。浮躁之风盛行,会导 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为艺者盼望,为学者盼望。浮躁之风盛行,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 清净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人们整日忙碌赶场子,看似日理万机,到 头来却因为“用心躁”而难成大事。 ③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 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 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 不稳固的:盼望着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如同梦呓 ④《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说,稳重是轻率的控 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轻率会失去根本,躁动会失去主宰。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 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 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 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⑥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 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有删节) 22.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19.请你依据【材料二】,指出长安街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答: 20.某校在5月份计划开展“骑行百里长街,感悟京城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 为他们说明骑行路线。(从东至西依次写出起点、途经与环路交会处的名称、终点)(4分) 答: 21.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用一个字概括) (2)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答: (三)阅读《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完成22-25题。(共10分)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①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 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②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浮躁,会让人丧失 定力,随波逐流;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会让人不要过程,只要结果。浮躁之风盛行,会导 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为艺者盼望,为学者盼望。浮躁之风盛行,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 清净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人们整日忙碌赶场子,看似日理万机,到 头来却因为“用心躁”而难成大事。 ③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 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 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 不稳固的:盼望着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如同梦呓。 ④《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说,稳重是轻率的控 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轻率会失去根本,躁动会失去主宰。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 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 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⑤“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 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⑥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 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有删节) 22. 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