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囊2装置运行参数对固体悬浮颗粒去除率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suspended solids Suspended particle Suspended particle Inlet velocity/(m's) 1/% concentration/(g.L) size/um 60 25.11 75 30.26 0.1 100 60.98 非最终出版 120 60 75 0.12 100 5.96 120 70.46 3 17.16 75 18.41 0.15 26.11 46.18 11.54 15.6 0.18 23.6 120 29.1 表2表明,悬浮颗粒的去除率随进水速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悬浮颗粒粒度的增加而 上升。这是由于给水流速的增加导致颗粒沉降区流场的紊流程度提高、悬浮颗粒受到干扰而 难以沉降。同时进水水流速度趣快,装置内部液面负荷增加,颗粒沉淀效率降低,导致悬 浮颗粒去除率下降。进水速度为01ms,装置对四种粒度颗粒的沉降效果最好,悬浮颗粒 去除率最高。其中,装置对100um、120um粒径颗粒的去除率都达到60%以上,这说明借 助装置内部提供的良好沉降件,当超细矿泥颗粒混凝形成100以上的絮团时,装置对 选矿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率较高。 3结论 (1)适量降低给水喷嘴长度,以及适量增加喉管与喷嘴管径比、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以及 装置直径有利于降低颗粒沉降区流场的紊流程度,增加水流的稳定性。 (2)给水喷嘴长渡、喉管与喷嘴管径比,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和装置管径等结构参数对矿泥 颗粒去除率有较大的影响。优化后的新型选矿循环水物化处理装置结构参数为:给水喷嘴 长度50mm、 喉管与喷嘴管径比3,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为90mm和装置管径为700mm。 (3)降低入口流速有助于提高悬浮颗粒的去除率,当进水流速为0.1m/s时,装置对100μm 粒径颗粒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即超细矿泥颗粒在装置内水力循环区通过混凝形成100 以上絮团颗粒时,装置对选矿循环水中矿泥颗粒的去除率较高。 参考文献: [1]Chen W,WuS,Lei Y,et al.China's water footprint by province,and inter-provincial transfer of virtual water.表 2 装置运行参数对固体悬浮颗粒去除率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suspended solids Suspend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g·L-1) Inlet velocity/(m·s-1 ) Suspended particle size/µm η/% 3 0.1 60 25.11 75 30.26 100 60.98 120 80.36 0.12 60 18.3 75 24.13 100 45.96 120 70.46 0.15 60 17.16 75 18.41 100 26.11 120 46.18 0.18 60 11.54 75 15.6 100 23.6 120 29.1 表 2 表明,悬浮颗粒的去除率随进水速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悬浮颗粒粒度的增加而 上升。这是由于给水流速的增加导致颗粒沉降区流场的紊流程度提高、悬浮颗粒受到干扰而 难以沉降。同时进水水流速度越快,装置内部液面负荷增加,颗粒沉淀效率降低,导致悬 浮颗粒去除率下降。进水速度为 0.1 m/s,装置对四种粒度颗粒的沉降效果最好,悬浮颗粒 去除率最高。其中,装置对 100 µm、120 µm 粒径颗粒的去除率都达到 60%以上,这说明借 助装置内部提供的良好沉降条件,当超细矿泥颗粒混凝形成 100 µm 以上的絮团时,装置对 选矿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率较高。 3 结论 (1) 适量降低给水喷嘴长度,以及适量增加喉管与喷嘴管径比、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以及 装置直径有利于降低颗粒沉降区流场的紊流程度,增加水流的稳定性。 (2) 给水喷嘴长度、喉管与喷嘴管径比,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和装置管径等结构参数对矿泥 颗粒去除率有较大的影响。优化后的新型选矿循环水物化处理装置结构参数为:给水喷嘴 长度 50 mm、喉管与喷嘴管径比 3,颗粒沉降区开口尺寸为 90 mm 和装置管径为 700 mm。 (3) 降低入口流速有助于提高悬浮颗粒的去除率,当进水流速为 0.1m/s 时,装置对 100 µm 粒径颗粒的去除率达到 60%以上,即超细矿泥颗粒在装置内水力循环区通过混凝形成 100 μm 以上絮团颗粒时,装置对选矿循环水中矿泥颗粒的去除率较高。 参 考 文 献: [1] Chen W, Wu S, Lei Y, et al. China's water footprint by province, and inter-provincial transfer of virtual water. 录用稿件,非最终出版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