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破坏时的脆性,并可以承受偶然因素产生的拉力 钢筋和混凝土是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共同 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土结硬后,能与钢筋牢固地粘结在一起,相互传递内力。粘结力是这两 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够共同工作的基础 (2)由于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十分接近[钢1.2×10-/℃: 混凝土(1.0×10-5~1.5×10-5/℃),当温度变化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会产生由温 度引起的较大的相对变形造成的粘结破坏。 (3)钢筋埋置于混凝土中,混凝土对钢筋起到了保护和固定作用,使钢筋不容易 发生锈蚀,且使其受压时不易失稳,在遭受火灾时不致因钢筋很快软化而导致结构 整体破坏。因此,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表面必须留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作保护层, 这是保持二者共同工作的必要措施 在设计和施工中,钢筋的端部要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有的还要做弯钩,以保 证可靠地锚固,防止钢筋受力后被拔出或产生较大的滑移:钢筋的布置和数量应由 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1.1.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 取材容易:混凝土所用的砂、石一般易于就地取材。另外,还可有效利用矿渣、 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合理用材: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地发挥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性能,与钢 结构相比,可以降低造价。 耐久性:密实的混凝土有较高的强度,同时由于钢筋被混凝土包裹,不易锈蚀 维修费用也很少,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比较好。 耐火性:混凝土包裹在钢筋外面,火灾时钢筋不会很快达到软化温度而导致结 构整体破坏。与裸露的木结构、钢结构相比耐火性要好 可模性:根据需要,可以较容易地浇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整体性:整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很好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抵 抗振动和爆炸冲击波 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具有下述主要缺点: 自重大:钢筋混凝土的重度约为25kN/m3;比砌体和木材的重度都大。尽管15 破坏时的脆性,并可以承受偶然因素产生的拉力。 钢 筋 和混 凝 土是 两 种物 理、 力 学 性能 很 不相 同 的材 料, 它 们可 以 相互 结 合共 同 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 土 结 硬 后, 能 与 钢 筋 牢固 地 粘 结 在 一起 , 相 互 传 递内 力 。 粘 结 力 是这 两 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够共同工作的基础; (2) 由于 钢 筋和 混 凝土 两 种材 料 的温 度 线膨 胀 系 数十 分 接近 [钢 1.2×10 - 5 /℃ ; 混凝 土 (1. 0×1 0 - 5 ~1. 5×1 0 - 5 /℃ ), 当 温度 变 化 时钢 筋 与 混凝 土 之 间不 会 产 生由 温 度引起的较大的相对变形造成的粘结破坏。 (3)钢筋 埋 置于 混 凝土 中 ,混凝 土 对钢 筋 起到 了 保护 和 固定 作 用 ,使 钢 筋不 容 易 发 生锈 蚀 , 且 使其 受 压 时 不 易失 稳 , 在 遭受 火 灾 时 不致 因 钢 筋 很快 软 化 而 导 致结 构 整体 破 坏。因 此,在混 凝 土结 构 中,钢 筋表 面 必须 留 有一 定 厚度 的 混凝 土 作保 护 层, 这是保持二者共同工作的必要措施。 在 设 计和 施 工中 , 钢筋 的 端部 要 留有 一 定的 锚 固长 度, 有 的 还要 做 弯钩 ,以 保 证 可靠 地 锚 固 ,防 止 钢 筋 受 力后 被 拔 出 或产 生 较 大 的滑 移 ; 钢 筋的 布 置 和 数 量应 由 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1 . 1 . 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 取 材 容易 :混 凝 土 所用 的 砂、石一 般 易于 就 地取 材 。另 外,还 可有 效 利用 矿 渣、 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合 理 用材 :钢 筋 混凝 土 结构 合 理 地发 挥 了钢 筋 和混 凝 土两 种 材料 的 性能 ,与 钢 结构相比,可以降低造价。 耐久性:密 实的 混 凝土 有 较高 的 强 度,同 时由 于 钢筋 被 混凝 土 包裹 ,不易 锈 蚀, 维修费用也很少,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比较好。 耐火性: 混凝 土 包裹 在 钢筋 外 面, 火 灾时 钢 筋不 会 很快 达 到软 化 温度 而 导致 结 构整体破坏。与裸露的木结构、钢结构相比耐火性要好。 可模性: 根 据需 要 ,可 以 较容 易 地浇 筑 成 各种 形 状和 尺 寸的 钢 筋混 凝 土结 构 。 整体性: 整 浇或 装 配整 体 式钢 筋 混凝 土 结构 有 很好 的 整体 性 ,有 利 于抗 震、 抵 抗振动和爆炸冲击波。 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具有下述主要缺点: 自重大: 钢 筋混 凝 土的 重 度约 为 25 kN/m3 ;比 砌 体和 木 材的 重 度都 大 。尽 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