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尹升华等:硫化铜矿粒孔隙模型重构与溶液渗流模拟 497. 1.2试验原理 本次试验预先在制粒材料中添加适量的 NaCL,拟用NaCI溶解于水的过程模拟浸矿过程, 即金属铜从固态矿粒转移至液态溶液中.在实际 的硫化铜矿石溶浸过程中,往往使用酸性溶剂进 行溶浸,硫化铜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而矿石其他成 分无法溶解,经固液分离即可达到提取铜的目的: 在本试验中,将制备好的矿粒溶浸在水中时, 图2试验矿粒.(a)溶浸时:(b)晾干后 NaCI极易溶解在水中,而矿粉等材料是不溶于水 Fig.2 Photographs of mineral agglomerate used in the test:(a)during 的.以上两个“溶解”过程就矿粒结构变化而言是 leaching;(b)after drying 相同的 三维扫描成像系统(nano Voxel3502E)获取矿粒各 基于NaCI的溶解作用,矿粒内部会产生新的 切面扫描图像,试验保证溶浸前后两次CT扫描各 孔隙并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方面,附着在NaCl上 参数完全相同.扫描原图如图3所示,其中,黑色 的矿石颗粒随NaCI溶解离开矿粒,掉落下来;另 部分代表矿粒内部的孔隙,白色部分表示矿粒中 一方面,矿粒表面及孔隙周围的矿石颗粒受溶液 的金属成分,灰色部分表示矿粒中的矿石 渗流流动压力的作用发生掉落.在试验溶浸过程 中,由于固态NaCl溶解和矿石颗粒的掉落,矿粒 (a) (b) 内部结构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溶液渗流受路径 及场所变化的影响发生变化,用以模拟硫化铜矿 石溶浸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3试验方案 选择合适的制粒黏结剂与试验矿粉混合均 匀,并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NaCL,在100g的制 粒材料中加入30g水进行制粒,后经干燥熟化等 图3扫描原图.(a)浸出前:(b)浸出后 工序制好矿粒.选择一个形态较好的矿粒进行第 Fig.3 Original CT scan images of mineral agglomerate:(a)before 一次CT扫描.将试验矿粒放置在塑料圆桶中,添 leaching.(b)after leaching 加去离子水直至没过矿粒,浸泡矿粒,7d后取出 由CT扫描原图对比可得,经过7d时间的溶 矿粒并晾干,将矿粒进行第二次CT扫描.基于此, 浸,矿粒的整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溶浸前矿粒呈较 得到矿粒两次CT扫描的图像 为规整的椭圆形,内部孔隙(黑色部分)较少,且分 布较为分散:溶浸后矿粒整体形态极其不规则,孔 2分析与讨论 隙数目增多,且面积增大.这说明经过溶浸,矿粒 2.1矿粒的制备 内部的孔隙明显增多.基于CT扫描得到的数据, 以硫化铜矿石为试验原料,开展制粒试验,探 可得溶浸前后矿粒3个方向上的尺寸,浸矿前为 究最佳黏结剂及最佳制粒条件.通过比较相同试 23.08mm×24.73mm×26.38mm.浸矿后为24.76mm× 验条件下矿粒平均粒径以及酸浸下发生破裂的时 24.76mm×27.41mm,矿粒的三维尺寸均增大了,即 间,综合考虑制粒黏结效果、黏结剂的易得性及成 矿粒发生了膨胀.矿粒发生膨胀是由以下3个方 本等因素,选择SFS-2作为本次试验的制粒黏结 面的变化引起的:(1)矿粒中的固态NaCI溶解在 剂,SFS-2黏结剂中包括:硅酸钠、生石灰、粉煤 水中,矿粒内孔隙增大、增多,导致矿粒体积增大; 灰及水泥:通过比较矿粒湿强度、矿粒抗压强度和 (2)由于NaCI的溶解,紧紧附着其上的矿粉颗粒 酸浸时间,确定制粒最佳条件为:黏结剂添加量为 掉落至水中,矿粒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矿石 16g,熟化加酸量为25kgt,制粒喷水量占矿粉质 颗粒之间的排列分布发生了变化,导致整体矿粒 量的30%.基于以上制粒试验结果,制备浸出试验 膨胀:(3)黏结剂中的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生成 所用矿粒,如图2所示 了Ca(OH)2沉淀附着在矿粒上,导致矿粒体积增 2.2孔隙模型重构 大,整体效果表现为膨胀 本次试验,采用北京科技大学高分辨X射线 首先对CT扫描原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以消1.2    试验原理 本次试验预先在制粒材料中添加适量 的 NaCl,拟用 NaCl 溶解于水的过程模拟浸矿过程, 即金属铜从固态矿粒转移至液态溶液中. 在实际 的硫化铜矿石溶浸过程中,往往使用酸性溶剂进 行溶浸,硫化铜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而矿石其他成 分无法溶解,经固液分离即可达到提取铜的目的; 在本试验中 ,将制备好的矿粒溶浸在水中时 , NaCl 极易溶解在水中,而矿粉等材料是不溶于水 的. 以上两个“溶解”过程就矿粒结构变化而言是 相同的. 基于 NaCl 的溶解作用,矿粒内部会产生新的 孔隙并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附着在 NaCl 上 的矿石颗粒随 NaCl 溶解离开矿粒,掉落下来;另 一方面,矿粒表面及孔隙周围的矿石颗粒受溶液 渗流流动压力的作用发生掉落. 在试验溶浸过程 中,由于固态 NaCl 溶解和矿石颗粒的掉落,矿粒 内部结构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溶液渗流受路径 及场所变化的影响发生变化,用以模拟硫化铜矿 石溶浸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3    试验方案 选择合适的制粒黏结剂与试验矿粉混合均 匀,并添加质量分数为 30% 的 NaCl,在 100 g 的制 粒材料中加入 30 g 水进行制粒,后经干燥熟化等 工序制好矿粒. 选择一个形态较好的矿粒进行第 一次 CT 扫描. 将试验矿粒放置在塑料圆桶中,添 加去离子水直至没过矿粒,浸泡矿粒,7 d 后取出 矿粒并晾干,将矿粒进行第二次 CT 扫描. 基于此, 得到矿粒两次 CT 扫描的图像. 2    分析与讨论 2.1    矿粒的制备 以硫化铜矿石为试验原料,开展制粒试验,探 究最佳黏结剂及最佳制粒条件. 通过比较相同试 验条件下矿粒平均粒径以及酸浸下发生破裂的时 间,综合考虑制粒黏结效果、黏结剂的易得性及成 本等因素,选择 SFS–2 作为本次试验的制粒黏结 剂,SFS–2 黏结剂中包括:硅酸钠、生石灰、粉煤 灰及水泥;通过比较矿粒湿强度、矿粒抗压强度和 酸浸时间,确定制粒最佳条件为:黏结剂添加量为 16 g,熟化加酸量为 25 kg·t−1,制粒喷水量占矿粉质 量的 30%. 基于以上制粒试验结果,制备浸出试验 所用矿粒,如图 2 所示. 2.2    孔隙模型重构 本次试验,采用北京科技大学高分辨 X 射线 三维扫描成像系统(nano Voxel 3502E)获取矿粒各 切面扫描图像,试验保证溶浸前后两次 CT 扫描各 参数完全相同. 扫描原图如图 3 所示,其中,黑色 部分代表矿粒内部的孔隙,白色部分表示矿粒中 的金属成分,灰色部分表示矿粒中的矿石. 由 CT 扫描原图对比可得,经过 7 d 时间的溶 浸,矿粒的整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溶浸前矿粒呈较 为规整的椭圆形,内部孔隙(黑色部分)较少,且分 布较为分散;溶浸后矿粒整体形态极其不规则,孔 隙数目增多,且面积增大. 这说明经过溶浸,矿粒 内部的孔隙明显增多. 基于 CT 扫描得到的数据, 可得溶浸前后矿粒 3 个方向上的尺寸,浸矿前为 23.08 mm×24.73 mm×26.38 mm,浸矿后为 24.76 mm× 24.76 mm×27.41 mm,矿粒的三维尺寸均增大了,即 矿粒发生了膨胀. 矿粒发生膨胀是由以下 3 个方 面的变化引起的:(1)矿粒中的固态 NaCl 溶解在 水中,矿粒内孔隙增大、增多,导致矿粒体积增大; (2)由于 NaCl 的溶解,紧紧附着其上的矿粉颗粒 掉落至水中,矿粒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矿石 颗粒之间的排列分布发生了变化,导致整体矿粒 膨胀;(3)黏结剂中的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生成 了 Ca(OH)2 沉淀附着在矿粒上,导致矿粒体积增 大,整体效果表现为膨胀. 首先对 CT 扫描原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以消 (a) (b) 图 2    试验矿粒. (a)溶浸时;(b)晾干后 Fig.2    Photographs of mineral agglomerate used in the test: (a) during leaching; (b) after drying (a) (b) 图 3    扫描原图. (a)浸出前;(b)浸出后 Fig.3     Original  CT  scan  images  of  mineral  agglomerate:  (a)  before leaching; (b) after leaching 尹升华等: 硫化铜矿粒孔隙模型重构与溶液渗流模拟 · 49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