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越大,行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振幅衰减得越厉害,如果衰减常数α=0时,行波可视为一个振幅 不衰减的行波;相移常数β的数值越大,行波沿传播方向每行进一单位长度时,波在相位上 滞后的弧度数越大 114传输线在满足最小衰减的传输条件时,为什么同时也满足不失真传输条件? 解:由公式y=√R+joL)(G+joC)可知,衰减常数和相移常数都与传输线单位长度内 的参数和信号频率有关。为了减少信号在线上的传输损耗,要求传输线的衰减常数越小越好, 即a=0时,B=O√LC是最小衰减传输条件。由数学分析可得到最小衰减的传输条件为 R G 可见,传输线的最小衰减条件与不失真传输条件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当传输线的 L C 衰减常数是与频率无关的常量时,在线上传输的宽频带信号的各频率分量将具有同等的传输衰 减,因而在传输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幅度比例不会改变,无幅频失真。而相称移常数与频率成正 比,这正是不失真传输必须满足的条件。 115当负载阻抗分别为①Z1=Zc,②Z1=∞,③Z1=0时,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各 有什么特点? 解:当①Z1=Zc时,反射系数为零,表明均匀传输线终端接上和特性阻抗相同的阻抗 此时传输线上任意一点处均无反射波。②Z1=∞时,反射系数等于1,终端发生全反射,传 输线上电压和电流都成为驻波,越靠近始端,反射波幅度越小,传输线上驻波的波腹与波节之 差越小。③Z1=0时,反射系数等于负1,终端也发生全反射,终端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幅值相 同,相位相反,传输线中电压、电流均为驻波,其驻波的衰减规律与终端开路时相同,但波腹 和波节出现的位置与终端开路时相反。 116一同轴电缆的参数为:R=79/Km,L=0.3MH/Km,C=0.2uF,G=0.5×10°Km。试 计算当工作频率为800Hz时,此电缆的特性阻抗Z、传播常数v和波长λ 解:此电缆的特性阻抗为 R+jOL 7+j(0.3×106×2x800) VG+joCV0.5×10-6+(2x800 l151×10°/ ≈123MKm 0001/90° 此时特性阻抗是一个纯电阻其数值与信号频率无关 传播常数为 √R+joLG+joC) =√(7+12x×800×0.3×10)0.5×105+12x×800×02×10 =√(1.51×10°/909)×(0001/90°)≈-1230156 越大,行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振幅衰减得越厉害,如果衰减常数  =0 时,行波可视为一个振幅 不衰减的行波;相移常数  的数值越大,行波沿传播方向每行进一单位长度时,波在相位上 滞后的弧度数越大。 11.4 传输线在满足最小衰减的传输条件时,为什么同时也满足不失真传输条件? 解:由公式  = (R + jL)(G + jC) 可知,衰减常数和相移常数都与传输线单位长度内 的参数和信号频率有关。为了减少信号在线上的传输损耗,要求传输线的衰减常数越小越好, 即  = 0 时,  = LC 是最小衰减传输条件。由数学分析可得到最小衰减的传输条件为 C G L R = 。可见,传输线的最小衰减条件与不失真传输条件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当传输线的 衰减常数是与频率无关的常量时,在线上传输的宽频带信号的各频率分量将具有同等的传输衰 减,因而在传输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幅度比例不会改变,无幅频失真。而相称移常数与频率成正 比 ,这正是不失真传输必须满足的条件。 11.5 当负载阻抗分别为① Z L = ZC ,② Z L =  ,③ Z L = 0 时,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各 有什么特点? 解:当① Z L = ZC 时,反射系数为零,表明均匀传输线终端接上和特性阻抗相同的阻抗, 此时传输线上任意一点处均无反射波。② Z L =  时,反射系数等于 1,终端发生全反射,传 输线上电压和电流都成为驻波,越靠近始端,反射波幅度越小,传输线上驻波的波腹与波节之 差越小。③ Z L = 0 时,反射系数等于负 1,终端也发生全反射,终端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幅值相 同,相位相反,传输线中电压、电流均为驻波,其驻波的衰减规律与终端开路时相同,但波腹 和波节出现的位置与终端开路时相反。 11.6 一同轴电缆的参数为:R=7Ω/Km,L=0.3MH/Km,C=0.2μF,G=0.5×10-6 s/Km。试 计算当工作频率为 800Hz 时,此电缆的特性阻抗 ZC 、传播常数  和波长  。 解:此电缆的特性阻抗为 1.23M /Km 0.001/ 90 1.51 10 / 90 0.5 10 (2 800 0.2 10 ) 7 (0.3 10 2 800) 9 6 6 6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j G j C R j L Z 此时特性阻抗是一个纯电阻其数值与信号频率无关。 传播常数为 (1.51 10 / 90 ) (0.001/ 90 ) 1230 (7 2 800 0.3 10 )(0.5 10 2 800 0.2 10 ( )( ) 9 6 6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j R j L G j C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