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乙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 大环,独缺其西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干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③。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③,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⑥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适 恰好。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⑤陂(bei)田:水边的田地。⑥傃 (su):向,向着,沿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2)属引凄异(▲) (3)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4)故名之曰“放鹤亭”(▲ 10.划分句子节奏,每句一处,用“/”标出。(2分) (1)自非亭午夜分 (2)水及其半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2.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通之处,例如:甲文中的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乙 文中的山的特点是:“ 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 中用“ ”一句描写了类似景象。(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3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 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孑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 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 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 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 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 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 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 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3 [乙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②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 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④。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⑤,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⑥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适: 恰好。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⑤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⑥傃 (sù):向,向着,沿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 分) (1) 略无阙.处( ▲ ) (2) 属引.凄异( ▲ ) (3)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 ) (4) 故名.之曰“放鹤亭” ( ▲ ) 10.划分句子节奏,每句一处,用“/”标出。(2 分) (1)自非亭午夜分 (2)水及其半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12.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通之处,例如:甲文中的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乙 文中的山的特点是:“ ▲ , ▲ ”;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 中用“ ▲ ”一句描写了类似景象。(2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7 题。(13 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 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 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 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 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 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 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 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 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 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