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地质学报 2005年 表1普光气田(1-24井区)基本参数表 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储层为主,储集性较好。储层 Table I Fundam en tal parame ters of the F嘿 guang gas field段孔隙度介于2%~2886%之间,平均值为811% 闭类型 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 主要分布于6%~12%。渗透率变化大,最小值为 圈闭形成时间喜马拉雅期 气闭合面积382如m2 00112m2,最大值可达3354_m2,以大于10m 合高 500m 占优势,占样品总数的41%,具有较好的渗透性 气藏深度 223储集空间类型多 有效厚度 2296m 从岩心观察及分析结果显示,储层储集空间主 含气面积272km2 特 气源 上三叠统龙潭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要为孔隙与裂缝及其组合。 天然气类型高含HS和CO2的干气 储层孔隙较为发育,主要有与溶蚀作用有关的 征天然气成分cH:7617%,Hs1582%,CO296% 孔隙(溶孔、溶洞、溶缝)和晶间孔及极少量的原生粒 压力系数 0912 飞仙关组四段、嘉陵江组、须家河组、沙溪庙组 间孔。以溶蚀孔(洞)占绝对优势,占总孔隙的80%以 位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至三段 上,晶间孔占10%~15% 积环境局限海台缘鲕粒滩 裂缝对储层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包括两 总厚度 层 100~400m 主要岩性溶孔白云岩、粉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 种类型,即压性微裂隙和张性裂隙。压性裂隙由构造 特 孔隙类型溶蚀孔、洞、粒间孔 挤压作用而形成发育有两期,缝宽小于Q5mm。外 63%~280%,平均811% 观呈线状,充填少量碳质沥青和白云石晶体张性裂 隙由拉张作用而形成,缝宽2~10mm,岩心观察显 示,大致发育有三期张性裂缝,早两期充填方解石 白云岩。鲕粒含量不等最高可达80%,多为高能鲕晚期未被充填。 分选好,多呈圆形。鲕粒部分由晶粒白云石和微泥晶 224优质储层发育 白云石组成,局部重结晶,晶粒由细变粗。填隙物由 统计表明,飞仙关组储层以Ⅱ类储层为主,占总 于强烈溶蚀作用和重结晶,多数世代关系不明显,部储层段厚度的41%,Ⅲ、I类储层分别为29% 分可见23个世代垂直粒边生长纤状、马牙状白23%,Ⅳ类储层仅占7%(表2 云石一细粒状白云石一粗粒状白云石。鲕粒白云岩 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溶蚀作用极为强烈,形成大量 表2普光2井飞仙关组孔渗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s of porosity and perm eabil ity of 粒内溶孔及部分鲕模孔,有的粒内溶孔具明显的示 the Fe x anguan Forma tion in well puguang. 2 顶底构造。鲕粒白云岩平均孔隙度973%,储集性能 较好 Loucks et al,2003)。 岩石类型 厚度孔隙度(%) m)均值(样品数)均值(样品数) 残余鲕粒白云岩由于构造和溶蚀作用,多破碎 鲕粒白云岩1902301406821 溶蚀,鲕粒已重结晶或基本重结晶,但仍可见鲕粒轮 残余鲕粒白云岩 9s,l9gl168160716 廓或层圈阴影,形成了残余鲕粒结构。有的白云岩部 874(161)_1435190(152) 分或全部重结晶,形成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由于 31728860037933546965 糖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34461271(122)47939016 白云岩普遍重结晶,形成大量晶间孔,部分晶间孔溶 含砾屑鲕粒白云岩|23 0918860035519429 蚀扩大形成残余晶间溶孔。残余鲕粒白云岩平均孔 隙度874%,为好的储集岩。 含砂屑泥品白云岩124310(102)32436(9 糖粒状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以中至粗晶白 结晶白云岩8910217,5a02048462 云岩为主,少量中细晶,似“糖粒状”。鲕粒含量较高 投达60%~80%。由于重结晶影响,原始结构基本 破坏,仅见残余结构。岩石中孔隙极为发育,以晶间 孔和晶间溶蚀扩大孔占绝对优势,局部呈“筛状结 Ⅰ类储层为孔隙度大于12%、喉道半径中值 构”。糖粒状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平均孔隙度(Ro)大于Lm。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白云岩、糖 1271%,为最好的储集岩 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 222储层物性好 岩的储层。孔隙结构为大孔粗喉、大孔中喉型。毛细 据钻井密闭取芯资料分析,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管压力曲线表现出粗歪度,分选较好,储集性能好。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表 1 普光气田(1-2-4 井区) 基本参数表 Table 1 Fundam en tal param eters of the Puguang gas f ield 气 藏 特 征 圈闭类型 构造2岩性复合型圈闭 圈闭形成时间 喜马拉雅期 闭合面积 38. 2 km 2 闭合高度 500 m 气藏深度 5259 m 有效厚度 229. 6 m 含气面积 27. 2 km 2 气源 上三叠统龙潭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天然气类型 高含H 2S 和CO 2 的干气 天然气成分 CH 4 76. 17% , H 2S 15. 82% , CO 2 7. 96% 压力系数 1. 09~ 1. 2 盖层 飞仙关组四段、嘉陵江组、须家河组、沙溪庙组 储 层 特 征 层位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至三段 沉积环境 局限海台缘鲕粒滩 总厚度 100~ 400 m 主要岩性 溶孔白云岩、粉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 孔隙类型 溶蚀孔、洞、粒间孔 孔隙度 6. 3%~ 28. 0% , 平均8. 11% 含气饱和度 90% 白云岩。鲕粒含量不等, 最高可达80% , 多为高能鲕。 分选好, 多呈圆形。鲕粒部分由晶粒白云石和微泥晶 白云石组成, 局部重结晶, 晶粒由细变粗。填隙物由 于强烈溶蚀作用和重结晶, 多数世代关系不明显, 部 分可见 2~ 3 个世代, 垂直粒边生长纤状、马牙状白 云石—细粒状白云石—粗粒状白云石。鲕粒白云岩 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溶蚀作用极为强烈, 形成大量 粒内溶孔及部分鲕模孔, 有的粒内溶孔具明显的示 顶底构造。鲕粒白云岩平均孔隙度9. 73% , 储集性能 较好(L ouck s et al. , 2003)。 残余鲕粒白云岩由于构造和溶蚀作用, 多破碎 溶蚀, 鲕粒已重结晶或基本重结晶, 但仍可见鲕粒轮 廓或层圈阴影, 形成了残余鲕粒结构。有的白云岩部 分或全部重结晶, 形成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由于 白云岩普遍重结晶, 形成大量晶间孔, 部分晶间孔溶 蚀扩大形成残余晶间溶孔。残余鲕粒白云岩平均孔 隙度8. 74% , 为好的储集岩。 糖粒状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 以中至粗晶白 云岩为主, 少量中细晶, 似“糖粒状”。鲕粒含量较高, 一般达60%~ 80%。由于重结晶影响, 原始结构基本 破坏, 仅见残余结构。岩石中孔隙极为发育, 以晶间 孔和晶间溶蚀扩大孔占绝对优势, 局部呈“筛状结 构”。糖粒状残余鲕粒中粗晶白云岩平均孔隙度 12. 71% , 为最好的储集岩。 2. 2. 2 储层物性好 据钻井密闭取芯资料分析, 飞仙关组储层物性 以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储层为主, 储集性较好。储层 段孔隙度介于2%~ 28. 86% 之间, 平均值为8. 11% , 主要分布于 6%~ 12%。渗透率变化大, 最小值为 0. 0112 Λm 2 , 最大值可达3354 Λm 2 , 以大于 1. 0 Λm 2 占优势, 占样品总数的41% , 具有较好的渗透性。 2. 2. 3 储集空间类型多 从岩心观察及分析结果显示, 储层储集空间主 要为孔隙与裂缝及其组合。 储层孔隙较为发育, 主要有与溶蚀作用有关的 孔隙(溶孔、溶洞、溶缝) 和晶间孔及极少量的原生粒 间孔。以溶蚀孔(洞) 占绝对优势, 占总孔隙的80% 以 上, 晶间孔占10%~ 15%。 裂缝对储层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主要包括两 种类型, 即压性微裂隙和张性裂隙。压性裂隙由构造 挤压作用而形成, 发育有两期, 缝宽小于0. 5 mm。外 观呈线状, 充填少量碳质沥青和白云石晶体; 张性裂 隙由拉张作用而形成, 缝宽 2~ 10 mm , 岩心观察显 示, 大致发育有三期张性裂缝, 早两期充填方解石, 晚期未被充填。 2. 2. 4 优质储层发育 统计表明, 飞仙关组储层以Ê 类储层为主, 占总 储层段厚度的 41% , Ë、É 类储层分别为 29%、 23% , Ì 类储层仅占7% (表2)。 表 2 普光2 井飞仙关组孔渗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s of porosity and perm eability of the Fe ix ianguan Formation in well Puguang-2 岩石类型 厚度 (m ) 孔隙度(% ) 均值(样品数) 渗透率(×10- 2Λm 2 ) 均值(样品数) 鲕粒白云岩 41. 90 2. 30~ 21. 14 9. 73 (169) 0. 0163~ 2823. 2115 31. 0815 (124) 残余鲕粒白云岩 97. 60 1. 95~ 21. 98 8. 74 (161) 0. 0126~ 1816. 0716 143. 5190 (152) 糖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 34. 46 3. 17~ 28. 86 12. 71 (122) 0. 0379~ 3354. 6965 479. 3390 (116) 含砾屑鲕粒白云岩 23. 92 0. 94~ 18. 86 9. 89 (123) 0. 031~ 551. 9429 6. 0283 (106) 含砂屑泥晶白云岩 17. 74 1. 02~ 17. 24 3. 10 (102) 0. 0112~ 240. 6132 3. 2436 (96) 结晶白云岩 38. 90 1. 02~ 17. 56 3. 97 (101) 0. 0123~ 954. 8462 17. 8417 (89) É 类储层为孔隙度大于 12%、喉道半径中值 (R50) 大于1. 0Λm。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白云岩、糖 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 岩的储层。孔隙结构为大孔粗喉、大孔中喉型。毛细 管压力曲线表现出粗歪度, 分选较好, 储集性能好。 068 地 质 学 报 2005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