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对中国科技发展滞后的一点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 李约瑟为何由一个生物化学家转变为一个特别关注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学 家?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937年三个中国留学生来到了剑桥,李从这三个中国学生身 上看到一个勤奋、智慧和谦让的民族的影子,由此,产生了他的第一问:“为什么以伽利略 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一问成了促使李约瑟历尽半个世 纪潜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动力,1942年他撇下他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来到了生疏的中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和利用自然知识上比西方更有效?“为什么在 国,在对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第二问 这两问从此逐步被公认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成为中外科学史研究中的 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成为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因为中国一直被光荣的历史回忆和现 实落后的屈辱所困扰,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痛苦的历史反省中认识历史,寻求 条民族复兴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绝不在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比西方人低,而在于科学技术发展 的环境,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中国人就个人从事研究的禀赋 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没有任何理由可以 认为它可以取得任何成就。”(引自怀特海著《科学与近代世界》) 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作过诸多贡献,尽管有争议。但在近代,特别是自清代 以后,在“闭关自守”的政策下,科学技术日渐衰落,尽管在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曾占 世界的28.7%,1830年中国的工业产量等于英国的3倍,但这只是落日余晖,强弩之末,而 此时欧洲正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迪下,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经济与 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进步,验证了解放思想一解放生产力一 经济、技术、文化及社会大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而在思想禁锢,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极低的 社会环境中,人的聪明才智很难得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也难以得到发展 经济学家罗森堡在《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中认为:“就科学技术 本身而论,直到15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欧洲,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原因 在于西欧在中世纪后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但也取决于制度及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适配性。制度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深层的信念结构,这些信念结构是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力量, 也是一个国家力量强弱的根源,在看到我们的体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因素时,同时也应 正视其负面因素,我们必须在自我批判中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道”本“器”末,贬低科学技术的作用,所以没 有形成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物质文化。在创新和守旧的抉择中趋于守旧,奉行“中庸之道 “天不变道亦不变”,缺乏创新精神。在教育中抑制个性,泯灭个性,缺乏自主精神,认为。 二)对中国科技发展滞后的一点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重庆 李约瑟为何由一个生物化学家转变为一个特别关注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学 家?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937 年三个中国留学生来到了剑桥,李从这三个中国学生身 上看到一个勤奋、智慧和谦让的民族的影子,由此,产生了他的第一问:“为什么以伽利略 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一问成了促使李约瑟历尽半个世 纪潜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动力,1942 年他撇下 他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来到了生疏的中 国,在对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第二问:“为什么在 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中国在获取和利用自然知识上比西方更有效?” 这两问从此逐步被公认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成为中外科学史研究中的 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成为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因为中国一直被光荣的历史回忆和现 实落后的屈辱所困扰,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痛苦的历史反省中认识历史,寻求一 条民族复兴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绝不在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比西方人低,而在于科学技术发展 的环境,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中国人就个人从事研究的禀赋 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没有任何理由可以 认为它可以取得任何成就。”(引自怀特海著《科学与近代世界》) 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作过诸多贡献,尽管有争议。但在近代,特别是自清代 以后,在“闭关自守”的政策下,科学技术日渐衰落,尽管在 1820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曾占 世界的 28.7%,1830 年中国的工业产量等于英国的 3 倍,但这只是落日余晖,强弩之末,而 此时欧洲正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迪下,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经济与 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进步,验证了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经济、技术、文化及社会大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而在思想禁锢,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极低的 社会环境中,人的聪明才智很难得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也难以得到发展。 经济学家罗森堡在《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中认为:“就科学技术 本身而论,直到 15 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欧洲,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原因 在于西欧在中世纪后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但也取决于制度及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适配性。制度、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深层的信念结构,这些信念结构是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力量, 也是一个国家力量强弱的根源,在看到我们的体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因素时,同时也应 正视其负面因素,我们必须在自我批判中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道”本“器”末,贬低科学技术的作用,所以没 有形成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物质文化。在创新和守旧的抉择中趋于守旧,奉行“中庸之道”, “天不变道亦不变”,缺乏创新精神。在教育中抑制个性,泯灭个性,缺乏自主精神,认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