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公务员考试网http://zggwyw.xinwen520.net 其二,让贫困农民自己做主。贫困农民需要资金、技术的扶持,更渴求获取改变自身命运的决策权。 过去我们搞扶贫开发,往往是政府部门指定项目,干部指挥甚至强迫农民去干,非但效果难如人意,部分 农民还会误认为扶贫就是政府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承德扶贫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扶贫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搞“一厢情愿”,更 不搞“拉郎配”。其实,干什么,学什么,老百姓心里最清楚。多年外出打工的经历使贫困农民都有学习 技能、提高本领的期盼。正如该市平泉县的姜氏兄弟所讲:当保安是青春饭,趁年轻我们想学点技术。而 农民最放心不下的“培训后能否就业”的疑虑,也在当地政府的庄重承诺和具体实践中悄然消释 其三,瞄准市场下“订单”。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招工扶贫”、“劳务输出”等扶贫模式, 然而却不乏种种尴尬:人培训了,却输不出去:输出去了,却找不到“饭碗”。失败的教训提醒我们,培 训内容若不与市场对接,学员素质若达不到用工要求,“招工扶贫”、“劳务输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 水一场空”。 我们看到,承德市解决贫困农民就业的制胜法宝是“订单培训”,培训机构设有市场部,专门负责在 劳动力市场上跑“订单”,只有接到“订单”并接受政府审核后方能招生。显然,“订单培训”对培训机 构形成了“倒逼机制”,逼迫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取舍专业,修正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完 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创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取得“走出去,有收入,留得住”的显著成效 其四,吸引社会参与获“双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是“中国式扶贫 最大的特色。承德市在扶贫进程中恰好借助社会“这只手”搭建起培训平台,既解决了师资、场所等诸多 问题,又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培训资金的拨付还是订单质量的审核,政府部门都对培训机 种据半[桥难严要求树对那些不具技能含量、否需要培调的尽千的1平大的单中要影决 顶回去:对招不到学员的技校,即使被列为培训基地,政府也分毫不拨培训资金。这些做法迫使技校主动 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真正变成转化农民、服务“三农”的基地 其五,打造就业保障长效机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在于“转”,更重要的是“留”,不能 一转了之,甩手不管。承德对转移出去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全程跟踪,并摸索出了一套“回访制”、“招回 制”和“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与学校定期到用工单位了解学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想 方设法维护学员的正当权益:对不合格的学员重新“回炉铸造”;鼓励已就业的学员继续提高素质。这 系列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外输劳动力的“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就业待遇”。 其实,承德扶贫新模式不仅仅是“穷人经济学”的生动实践,也对各地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 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承德模式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各级政 府应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当然, 造就“品牌民工”,光有技能也不行,综合素质不高,再热的劳务品牌也长久不了。在进行技术培训的同 时,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都需要得到相应提高 半月谈2006年第4期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 6中国公务员考试网 http://zggwyw.xinwen520.net 6 其二,让贫困农民自己做主。贫困农民需要资金、技术的扶持,更渴求获取改变自身命运的决策权。 过去我们搞扶贫开发,往往是政府部门指定项目,干部指挥甚至强迫农民去干,非但效果难如人意,部分 农民还会误认为扶贫就是政府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承德扶贫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扶贫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搞“一厢情愿”,更 不搞“拉郎配”。其实,干什么,学什么,老百姓心里最清楚。多年外出打工的经历使贫困农民都有学习 技能、提高本领的期盼。正如该市平泉县的姜氏兄弟所讲:当保安是青春饭,趁年轻我们想学点技术。而 农民最放心不下的“培训后能否就业”的疑虑,也在当地政府的庄重承诺和具体实践中悄然消释。 其三,瞄准市场下“订单”。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招工扶贫”、“劳务输出”等扶贫模式, 然而却不乏种种尴尬:人培训了,却输不出去;输出去了,却找不到“饭碗”。失败的教训提醒我们,培 训内容若不与市场对接,学员素质若达不到用工要求,“招工扶贫”、“劳务输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 水一场空”。 我们看到,承德市解决贫困农民就业的制胜法宝是“订单培训”,培训机构设有市场部,专门负责在 劳动力市场上跑“订单”,只有接到“订单”并接受政府审核后方能招生。显然,“订单培训”对培训机 构形成了“倒逼机制”,逼迫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取舍专业,修正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完 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创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取得“走出去,有收入,留得住”的显著成效。 其四,吸引社会参与获“双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是“中国式扶贫” 最大的特色。承德市在扶贫进程中恰好借助社会“这只手”搭建起培训平台,既解决了师资、场所等诸多 问题,又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培训资金的拨付还是订单质量的审核,政府部门都对培训机 构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如对那些不具技能含量、不需要培训的农民也能干的活,再大的订单也要坚决 顶回去;对招不到学员的技校,即使被列为培训基地,政府也分毫不拨培训资金。这些做法迫使技校主动 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真正变成转化农民、服务“三农”的基地。 其五,打造就业保障长效机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在于“转”,更重要的是“留”,不能 一转了之,甩手不管。承德对转移出去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全程跟踪,并摸索出了一套“回访制”、“招回 制”和“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与学校定期到用工单位了解学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想 方设法维护学员的正当权益;对不合格的学员重新“回炉铸造”;鼓励已就业的学员继续提高素质。这一 系列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外输劳动力的“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就业待遇”。 其实,承德扶贫新模式不仅仅是“穷人经济学”的生动实践,也对各地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 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承德模式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各级政 府应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当然, 造就“品牌民工”,光有技能也不行,综合素质不高,再热的劳务品牌也长久不了。在进行技术培训的同 时,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都需要得到相应提高。 半月谈 2006 年第 4 期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中央党校副校长 王伟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