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10期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 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口韩峰柯善咨 摘要: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 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囯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 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 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 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 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 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 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国内与 国际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互补性。 关键词:马歇尔外部性新经济地理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分布制造业集聚 、引言 前众多学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制造业区位分布和产业转移问题,并反复 证实制造业和要素已具备在我国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转移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其中,蔡 昉、王德文(2002)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丰富,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蔡昉等(2009)进一步对 各个区域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指出中部地区已经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西部 地区具有潜在的劳动成本优势。吴三忙、李善同(2010)则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制造 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指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是推动制造业由东南沿海向 北部和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观察(图1)与现有研究(梁琦,2009)均显示,制造业 并未出现此前学术界期待的由沿海向中 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大型集聚中心仍 鲜见于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传统比较 米 优势在解释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和要素§ 空间配置中正逐渐失去效力。图1显示 越接近繁荣地区,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和集 聚效应。这种接近性或可达性使城市较 易与周围城市产生联系,通过与其他城市(8 的协同作用在空间上形成规模效应三: (Quah,1996),从而使制造业在空间上形〓: 成了连续成片的分布状态。可见,空间邻图1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 近性或城市之间的作用和联系在制造业注:图中数据为2000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 人员数 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Hirschman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 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 韩峰柯善 咨 摘要: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 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 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 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 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 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 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 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国内与 国际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互补性。 关键词:马歇尔外部性新经济地理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分布制造业集 聚 一、引言 目前众多学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制造业区位分布和产业转移问题,并反复 证实制造业和要素已具备在我国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转移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其中,蔡 昉、王德文(2002)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丰富,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蔡昉等(2009)进一步对 各个区域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指出中部地区已经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西部 地区具有潜在的劳动成本优势。吴三忙、李善同(2010)则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制造 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指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是推动制造业由东南沿海向 北部和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观察(图1)与现有研究(梁琦,2009)均显示,制造业 并未出现此前学术界期待的由沿海向中 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大型集聚中心仍 鲜见于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传统比较 优势在解释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和要素 空间配置中正逐渐失去效力。图 1 显 示 越接近繁荣地区,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和集 聚效应。这种接近性或可达性使城市较 易与周围城市产生联系,通过与其他城市 的协同作用在空间上形成规模效 应 (Quah, 1996),从而使制造业在空间上形 成了连续成片的分布状态。可见,空间邻 近性或城市之间的作用和联系在制造业 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Hirschman 、数i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注:图中数据为2009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