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许多难关,到1942年终于正式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这一伟大成就拯救 了千千万万挣扎在战争死亡线上的人们。这是生物工程第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在 这一飞跃中,作为生物技术核心的发酵技术已从昔日的以厌氧发酵为主的工艺跃 入深层通风发酵为主的工艺。这种工艺不只是通通气,而与此相适应的有一整套 工程技术,如1、大量无菌空气的制备技术,2、中间无菌取样技术,3、设备的 设计技术等等。因此,我们说这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次划时代飞跃。尽管后来 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数以千计的抗生素、多类氨基酸、不同用途的酶制剂等, 就根本来说,青霉素投产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深层培养技术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20世纪40年代,以获取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一抗生素为主要特征的抗生素 工业成为生物发酵工业技术的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又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又一个成员。实现 了对微生物的的代谢进行人工调节,这又使生物技术进了一步。 20世纪60年代,生物技术产业又增加了酶制剂工业这一成员 70年代,为了解决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进行了非碳 水化合物代替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如利用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培养单细 胞蛋白,进行污水处理,能源开发等 80年代以来,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可以按人类社会的需要,定向培 养出有用的菌株,这为发酵工程技术引入了遗传工程的技术,使生物技术进入了 个新的阶段 纵观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生物技术在经历了漫长的以传统 工艺技术为主体的时期以后,正向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 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今天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准 备了条件 三、发酵工程的特点 在研究用微生物(生物催化剂)进行某种物质生产时,大体上有两种研究方 式:一种是各种酶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大量摇瓶 在实验室里观察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最适的培养方法,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小规 模的研究形式;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研究形式,即过程放大。利用小型和中型反应 器(培养罐)进行培养试验,并进一步在工业规模上研究生产物的分离和精制方3 许多难关,到 1942 年终于正式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这一伟大成就拯救 了千千万万挣扎在战争死亡线上的人们。这是生物工程第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在 这一飞跃中,作为生物技术核心的发酵技术已从昔日的以厌氧发酵为主的工艺跃 入深层通风发酵为主的工艺。这种工艺不只是通通气,而与此相适应的有一整套 工程技术,如 1、大量无菌空气的制备技术,2、中间无菌取样技术,3、设备的 设计技术等等。 因此,我们说这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次划时代飞跃。尽管后来 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数以千计的抗生素、多类氨基酸、不同用途的酶制剂等, 就根本来说,青霉素投产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深层培养技术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20 世纪 40 年代,以获取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为主要特征的抗生素 工业成为生物发酵工业技术的支柱产业。 20 世纪 50 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又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又一个成员。实现 了对微生物的的代谢进行人工调节,这又使生物技术进了一步。 20 世纪 60 年代,生物技术产业又增加了酶制剂工业这一成员。 70 年代,为了解决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进行了非碳 水化合物代替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如利用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培养单细 胞蛋白,进行污水处理,能源开发等。 80 年代以来,随着重组 DNA 技术的发展,可以按人类社会的需要,定向培 养出有用的菌株,这为发酵工程技术引入了遗传工程的技术,使生物技术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生物技术在经历了漫长的以传统 工艺技术为主体的时期以后,正向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 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今天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准 备了条件。 三、发酵工程的特点 在研究用微生物(生物催化剂)进行某种物质生产时,大体上有两种研究方 式:一种是各种酶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大量摇瓶 在实验室里观察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最适的培养方法,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小规 模的研究形式;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研究形式,即过程放大。利用小型和中型反应 器(培养罐)进行培养试验,并进一步在工业规模上研究生产物的分离和精制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