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关本课程的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水力学是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理解不同水流的特点 △堂风 水利工程中的水力计算,并具备初步的试验量测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 础 2教学总体要求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通过习题练习,掌握常见的工程 水力计算能力:水流特点的分析,水力荷载的确定,过水能力与过流建筑物尺寸的计算,水流衔接 消能的计算等。 通过实验课,理解常见水流运动特点,增强动手能力 ,掌握必要的量测技能与整 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120分钟,考试时应带计算器及简单绘图工具。 3.适用专业与学时本大纲适用于农水、水工、水资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总学时80,课程教学时数 分配见表1。 4.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中有关微分、积分、简单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基 础:还应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中有关静力学、动力学、应力与应变、面积矩等方面的工程力学 基础。后续课程为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与水电站等课程。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使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主编的《水力学》教 材。文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媒体,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①吴持恭主编的《水力学》第4版,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②李家星、赵振兴主编《水力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③李炜、徐孝平主编《水力学》,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设实验课8学 时,具体试 金内容与所需实验仪器见表2。 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 水力学的定义、任务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 2 液体基本性质: 易流动 不易压缩性 3. 液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 4. 牛顿内摩擦定律 5.连续介质与理想流体 作用于流体上的两类力:质量力与表面力 教学要求 表1水力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习题 小计 S1绪论 2 2 S2水静力学 10 S3水动力学基础 10 §4液流型态及水头损失 10 2 S5有压管中的恒定流 6 6 $6明渠均匀流 4 g §7明渠非均匀流 6 6 S8堰流及闸孔出流 6 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有关本课程的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水力学是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理解不同水流的特点,学会常见 水利工程中的水力计算,并具备初步的试验量测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 础。 2.教学总体要求 掌握水流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通过习题练习,掌握常见的工程 水力计算能力:水流特点的分析,水力荷载的确定,过水能力与过流建筑物尺寸的计算,水流衔接 与消能的计算等。 通过实验课,理解常见水流运动特点,增强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量测技能与整 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120分钟,考试时应带计算器及简单绘图工具。 3.适用专业与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农水、水工、水资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总学时80,课程教学时数 分配见表1。 4.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中有关微分、积分、简单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基 础;还应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中有关静力学、动力学、应力与应变、面积矩等方面的工程力学 基础。后续课程为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与水电站等课程。 5.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使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主编的《水力学》教 材。文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媒体,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①吴持恭主编的《水力学》第4版,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②李家星、赵振兴主编《水力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③李炜、徐孝平主编《水力学》,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设实验课8学 时,具体试验内容与所需实验仪器见表2。 二、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 1. 水力学的定义、任务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 2. 液体基本性质:易流动与不易压缩性 3. 液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4. 牛顿内摩擦定律 5. 连续介质与理想流体 6. 作用于流体上的两类力:质量力与表面力 教学要求: 表1 水力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习题 小计 §1 绪论 2 2 §2 水静力学 10 2 12 §3 水动力学基础 10 2 12 §4 液流型态及水头损失 10 2 12 §5 有压管中的恒定流 6 6 §6 明渠均匀流 4 4 §7 明渠非均匀流 6 6 §8 堰流及闸孔出流 6 2 8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