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字的上古音了。在《通晓》笔画检字表中查到亡字、灭字,P274亡字在阳部明母,P232在 灭字月部明母,亡、灭是明母双声,阳部与月部通转,亡、灭音近,二字同源 《诗·卫风·芄兰》:“虽则佩觴,能不我知。”“虽则佩,能不我甲。”(“甲”即“狎 字)陈奂疏:“言虽是佩觴,而不我知也。”“言虽是佩,而不我狎也。”诗中两个能字,陈 氏串讲都换成而字(郑笺换成以字,而、以音义相通,都用作连词),能、而在意义上没有 直接关联,在声音上是否有什么关系呢?查《实用音韵学·三十部同音字表》P190能在蒸 部泥母,P186而字在之部日母,泥母与日母准双声,之部与蒸部对转,能而音近。由此可 知陈氏的“而”换“能”是把“能”看成“而”的通假字 利用上述4种上古音“表”“册”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查出常用汉字的上古声韵地位, 结合上述所列的各种双声叠韵关系,就能够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 2)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声符相同的形声上古音相同相近,这一点宋人就认识到了。 宋徐藏在为吴棫《韵补》所作的《序》中说:“音韵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 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貍里声;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时,由其以免为声………” 般认为徐藏蒇的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他与吴棫商讨过,应该看作是徐蒇和吴棫的共同观 点,只是宋人还没有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一一广泛分析汉字的上古音读,所以没有引起当时 和后世学者的重视。清人段玉裁又重新提出谐声与古音关系问题。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 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段氏同时又是一位实践家,在对先秦黄籍中的押韵字做古韵 分部的同时,又利用“同声必同部”的道理,对所有可以充当声符的字做了古韵分部工作, 这等于对所有汉字做了分部。实践证明“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今天学者同样 可以利用谐声原理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如:从由得声的字有油、抽、笛等字,依据今 音,说油、抽上古音与由音相同相近容蝗理解,说迪、笛上古音也与由字相同相近,这可能 吗?依据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回答是肯定的。们不妨用上古音“表”“册”验证一下。由字 在幽部喻母(喻四),迪、笛同音,在觉部定母,幽部与觉部对转,喻母(喻四)与定母是 准双声。可邮,上古音迪、笛与由音近。再如:艮、眼今音不同,但眼字从艮得声,依据“同 声必同部”的理论,二字上古音相同相近。还可以用上古音“表”“册”来验证,艮、眼都 在文部,艮、眼音为见母,眼为疑母,二字为文部叠韵,见母与疑母为牙音旁纽,艮、眼音 近。我们掌握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只要二字声符相同,就不必翻查上古音“表”“册”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认准声符,注意不要把非形声字当作形声字。 (3)利用古书注音。在反切产生之前,东汉经学大师用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 术语注释音义。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后世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相相反。如: 段玉裁认为读若、读如是一类,只起注音作用,读曰、读为是一类,主要指明通假;钱大昕 则认为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一样,都起指明通假作用。从判定字音相同相近角度说,注 音也罢,通假也罢,都表明两个字存在同音近的关系。如:《周礼·天官·小宰》:“六曰敛 弛之联事。”郑玄注:“杜子春弛读为施。”据杜子春读弛为施,可知弛、施二字上古音相相 近。这可以用上古音“表”“册”验证,也可以用同声必同部的理论验证。唐、郭《手册》 弛、施二字都在歌部审母(《通晓》和《三十部同音字表》弛在支部,施字在歌部),声韵全 同,当然上古音相同相近。弛、施都有声符“也”字,同声必同部,弛、施二字古音相近。 再如:《周礼·天官·女祝》:“掌以招梗檜禳之事。”郑玄注:“郑大夫读梗为亢。”据郑大夫 (指郑兴)读梗为亢,可知梗、亢上古音相近。用上古音同音“表”“册”加以验证:梗 亢既双声(见母)又叠韵(阳部),二字音同音近。再如:《周礼·春官·司几筵》:“设莞筵 纷纯。”郑玄注:“郑司农云,纷读为豳,又读为知粉之粉,谓白绣也。”据郑司农(指郑众) 读为豳,又读为粉,可知纷、豳、粉三字上古音相同相近。用上古音“表”“册”加以验证 纷、豳、粉三字既双声(均为帮母)又叠韵(均在文部),三字音同音近。《周礼·地官·人》: “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据郑玄读为征,可知正、征上古音同音近。征字以正字的上古音了。在《通晓》笔画检字表中查到亡字、灭字,P274 亡字在阳部明母,P232 在 灭字月部明母,亡、灭是明母双声,阳部与月部通转,亡、灭音近,二字同源。 《诗·卫风·芄兰》:“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虽则佩 ,能不我甲。”(“甲”即“狎” 字)陈奂疏:“言虽是佩觿,而不我知也。”“言虽是佩 ,而不我狎也。”诗中两个能字,陈 氏串讲都换成而字(郑笺换成以字,而、以音义相通,都用作连词),能、而在意义上没有 直接关联,在声音上是否有什么关系呢?查《实用音韵学·三十部同音字表》P190 能在蒸 部泥母,P186 而字在之部日母,泥母与日母准双声,之部与蒸部对转,能而音近。由此可 知陈氏的“而”换“能”是把“能”看成“而”的通假字。 利用上述 4 种上古音“表”“册”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查出常用汉字的上古声韵地位, 结合上述所列的各种双声叠韵关系,就能够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 (2)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声符相同的形声上古音相同相近,这一点宋人就认识到了。 宋徐藏在为吴棫《韵补》所作的《序》中说:“音韵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 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貍里声;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时,由其以免为声……” 一般认为徐藏蒇的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他与吴棫商讨过,应该看作是徐蒇和吴棫的共同观 点,只是宋人还没有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广泛分析汉字的上古音读,所以没有引起当时 和后世学者的重视。清人段玉裁又重新提出谐声与古音关系问题。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 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段氏同时又是一位实践家,在对先秦黄籍中的押韵字做古韵 分部的同时,又利用“同声必同部”的道理,对所有可以充当声符的字做了古韵分部工作, 这等于对所有汉字做了分部。实践证明“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今天学者同样 可以利用谐声原理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如:从由得声的字有油、抽、笛等字,依据今 音,说油、抽上古音与由音相同相近容蝗理解,说迪、笛上古音也与由字相同相近,这可能 吗?依据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回答是肯定的。 们不妨用上古音“表”“册”验证一下。由字 在幽部喻母(喻四),迪、笛同音,在觉部定母,幽部与觉部对转,喻母(喻四)与定母是 准双声。可邮,上古音迪、笛与由音近。再如:艮、眼今音不同,但眼字从艮得声,依据“同 声必同部”的理论,二字上古音相同相近。还可以用上古音“表”“册”来验证,艮、眼都 在文部,艮、眼音为见母,眼为疑母,二字为文部叠韵,见母与疑母为牙音旁纽,艮、眼音 近。我们掌握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只要二字声符相同,就不必翻查上古音“表”“册”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认准声符,注意不要把非形声字当作形声字。 (3) 利用古书注音。在反切产生之前,东汉经学大师用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 术语注释音义。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后世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相相反。如: 段玉裁认为读若、读如是一类,只起注音作用,读曰、读为是一类,主要指明通假;钱大昕 则认为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一样,都起指明通假作用。从判定字音相同相近角度说,注 音也罢,通假也罢,都表明两个字存在同音近的关系。如:《周礼·天官·小宰》:“六曰敛 弛之联事。”郑玄注:“杜子春弛读为施。”据杜子春读弛为施,可知弛、施二字上古音相相 近。这可以用上古音“表”“册”验证,也可以用同声必同部的理论验证。唐、郭《手册》 弛、施二字都在歌部审母(《通晓》和《三十部同音字表》弛在支部,施字在歌部),声韵全 同,当然上古音相同相近。弛、施都有声符“也”字,同声必同部,弛、施二字古音相近。 再如:《周礼·天官·女祝》:“掌以招梗禬禳之事。”郑玄注:“郑大夫读梗为亢。”据郑大夫 (指郑兴)读梗为亢,可知梗、亢上古音相近。用上古音同音“表”“册”加以验证:梗、 亢既双声(见母)又叠韵(阳部),二字音同音近。再如:《周礼·春官·司几筵》:“设莞筵 纷纯。”郑玄注:“郑司农云,纷读为豳,又读为知粉之粉,谓白绣也。”据郑司农(指郑众) 读为豳,又读为粉,可知纷、豳、粉三字上古音相同相近。用上古音“表”“册”加以验证: 纷、豳、粉三字既双声(均为帮母)又叠韵(均在文部),三字音同音近。《周礼·地官· 人》: “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据郑玄读为征,可知正、征上古音同音近。征字以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