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软土地区的建筑物,都是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以沉降进行控制的,应采用以下设计思路 ①根据地层结构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沉降计算,由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确定加固深度,即选择施工桩 ②根据土质条件、固化剂掺量、室内配比试验资料和现场工程经验选择桩身强度和水泥掺入量及有关 施工参数。根据工程经验,当水泥掺入比为1%左右时,桩身强度一般可达1.0~1.5MPa; ③根据桩身强度的大小及桩的断面尺寸,由(4.2.4-16)式计算单桩承载力; ④根据单桩承载力及土质条件,由(4.2.4-15)式计算有效桩长 ⑤根据单桩承载力、有效桩长和上部结构要求达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由(4.2.4-18)式计算桩土面积 置换率 ⑥根据桩土面积置换率和基础型式进行布桩,桩可只在基础平面范围内布置。 、施工工艺 水泥土搅拌法施工现场事先应予以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遇有明浜、池塘及洼地时应 抽水和清淤,回填粘性土料并予以压实,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得少于2根。当桩周为成层土时,应对相对 软弱土层增加搅拌次数或増加水泥掺量 搅拌头翼片的枚数、宽度、与搅拌轴的垂直夹角、搅拌头的回转数、提升速度应相互匹配,以确保加 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任何一点均能经过20次以上的搅拌 竖向承载搅拌桩施工时,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500mm。在开挖基坑时,应将搅拌桩 顶端施工质量较差的桩段用人工挖除。 施工中应保持搅拌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竖直,搅拌桩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的偏差不 得大于50mm;成桩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 水泥土搅拌法施工步骤由于湿法和干法的施工设备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主要步骤应为: ①搅拌机械就位、调平 ②预搅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③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④重复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⑤根据设计要求,喷浆(粉)或仅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⑥关闭搅拌机械。在预(复)搅下沉时,也可采用喷浆(粉)的施工工艺,但必须确保全桩长上下至少再重 复搅拌一次 (1)水泥浆搅拌法 施工注意事项: 1)现场场地应予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和地下一切障碍物。明浜、暗塘及场地低洼时应抽水和清淤, 分层夯实回填粘性土料,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开机前必须调试,检査桩机运转和输浆管畅通情况。37 软土地区的建筑物,都是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以沉降进行控制的,应采用以下设计思路: ①根据地层结构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沉降计算,由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确定加固深度,即选择施工桩 长; ②根据土质条件、固化剂掺量、室内配比试验资料和现场工程经验选择桩身强度和水泥掺入量及有关 施工参数。根据工程经验,当水泥掺入比为 12%左右时,桩身强度一般可达 1.0~1.5MPa; ③根据桩身强度的大小及桩的断面尺寸,由(4.2.4-16)式计算单桩承载力; ④根据单桩承载力及土质条件,由(4.2.4-15)式计算有效桩长; ⑤根据单桩承载力、有效桩长和上部结构要求达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由(4.2.4-18)式计算桩土面积 置换率; ⑥根据桩土面积置换率和基础型式进行布桩,桩可只在基础平面范围内布置。 5、施工工艺 水泥土搅拌法施工现场事先应予以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遇有明浜、池塘及洼地时应 抽水和清淤,回填粘性土料并予以压实,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得少于 2 根。当桩周为成层土时,应对相对 软弱土层增加搅拌次数或增加水泥掺量。 搅拌头翼片的枚数、宽度、与搅拌轴的垂直夹角、搅拌头的回转数、提升速度应相互匹配,以确保加 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任何一点均能经过 20 次以上的搅拌。 竖向承载搅拌桩施工时,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 300~500mm。在开挖基坑时,应将搅拌桩 顶端施工质量较差的桩段用人工挖除。 施工中应保持搅拌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竖直,搅拌桩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 1%;桩位的偏差不 得大于 50mm;成桩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 水泥土搅拌法施工步骤由于湿法和干法的施工设备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主要步骤应为: ①搅拌机械就位、调平; ②预搅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③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④重复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⑤根据设计要求,喷浆(粉)或仅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⑥关闭搅拌机械。在预(复)搅下沉时,也可采用喷浆(粉)的施工工艺,但必须确保全桩长上下至少再重 复搅拌一次。 (1)水泥浆搅拌法 施工注意事项: 1) 现场场地应予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和地下一切障碍物。明浜、暗塘及场地低洼时应抽水和清淤, 分层夯实回填粘性土料,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开机前必须调试,检查桩机运转和输浆管畅通情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