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5年 谢心庆等:国内外PM2s研究进展综述 第 M2s浓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多元素统计分效果较好,但缺乏综合评价分析效果,可以结合此模 方法中,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建立PM2s综合预测型与空间统计学相关模型建立综合评价系统。 模型的前提分析 4因子分析与预测 3.5近地层PM2质量浓度垂直分布 该方法是分析近地层不同高度PM2s质量浓度4.1因子分析 垂直分布,通过收集观测点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 以武汉市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的2013年 统计分析得出分析报告。该方法提供了如何PM21月1日至8月27日的SO2、NO2、可吸入颗粒物 浓度垂直分布的有关特征,但缺乏预测功能和水平CO、臭氧、PM2、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为例,建立主成 向变化的特征分析。 分分析模型如下 3.6高斯扩散模型1 f1=μaV1+μaV2+μaV3+μV4+μ3V5+HbV6 该模型首先利用指数平滑法在不考虑气象环境 (1) 因素来分析PM2s的时间分布情况,然后建立了基于式中:pV1+m2V2+…;HV=1;V为SO2浓度 高斯扩散模型PM2s污染物扩散模型,然后又进一V2为NO2浓度;V3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V为CO 步建立了关于风速、温度以及湿度对PM2s扩散产生浓度;V为臭氧浓度;V6为PM2浓度的数据。 影响的基本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模型分析 将上述数据代入模型,SPSS分析结果见表1。 表1相关矩阵分析结果 空气质量指数 0.179 0.726 可吸入颗粒物 0.724 0.061 0.773 0.659 0.626 1.000 0.381 0.822 0.783 臭氧 0.381 0.254 空气质量指数 0.709 0.703 0.855 0.254 1.000 从表1可以看出,PM2s与空气质量指数相关关 从因子载荷计算可知,变量大部分都靠近两因 系为0.%63,可见该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子坐标轴,说明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得分函数为 PM2s。而PM2s与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臭1=0.249V1+0.285V2+0.275V3+0.147V4 氧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0.162Vs+0.201V6+E1 从计算结果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 观测值为1062.724,相应的概率值接近0,说明相关 =0.058V1+0.186V2+0.178V+0.270V~ +0.842V5+0.l60V6+E2 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性差异。同时,KMO的值4.2预测分析 为0.811,从KMO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 将式(3)代入式(2)得到 行因子分析。 v6=0.25382lV1+0.234123V2+0.226603V 计算可知,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PM2 +0.293286V4+0.214050V5+g·(4 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臭氧在第2个因子式中:e=E1+e2 上有较高的载荷。得到的因子分析模型: 取近日12天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臭 V1=0.8791-0.115/2;V2=0.915f+0.023f2 氧的数据将其代入式(3)与实际值比较,结果发现, V3=0.8811+0.0212;V4=0.753f1-0.4642由式(4)求得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没有存在奇异 Vs=-0.041+0.968/;V6=0.867-0.3621值,说明预测效果较好。虽然以上因子分析预测方 (2)法较好,但还存在缺陷,模型中没考虑时间因素。PM2.5浓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多元素统计分 析方法中,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建立 PM2.5综合预测 模型的前提分析。 3.5 近地层 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 该方法是分析近地层不同高度 PM2.5质量浓度 垂直分布,通过收集观测点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 统计分析得出分析报告。该方法提供了如何 PM2.5 浓度垂直分布的有关特征,但缺乏预测功能和水平 方向变化的特征分析。 3.6 高斯扩散模型[19] 该模型首先利用指数平滑法在不考虑气象环境 因素来分析 PM2.5的时间分布情况,然后建立了基于 高斯扩散模型 PM2.5污染物扩散模型,然后又进一 步建立了关于风速、温度以及湿度对 PM2.5扩散产生 影响的基本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模型分析 效果较好,但缺乏综合评价分析效果,可以结合此模 型与空间统计学相关模型建立综合评价系统。 4 因子分析与预测 4.1 因子分析 以武汉市 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的 2013年 1月 1日至 8月 27日的 SO2、NO2、可吸入颗粒物、 CO、臭氧、PM2.5、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为例,建立主成 分分析模型如下: fi =μi1V1 +μi2V2 +μi3V3 +μi4V4 +μi5V5 +μi6V6 (1) 式中:μ2 i1V1 +μ2 i2V2 +…μ2 i6V6 =1;V1为 SO2浓度; V2为 NO2浓度;V3 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V4 为 CO 浓度;V5为臭氧浓度;V6为 PM2.5浓度的数据。 将上述数据代入模型,SPSS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1 相关矩阵分析结果 项 目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CO 臭氧 PM2.5 空气质量指数 SO2 1.000 0.807 0.677 0.659 -0.179 0.726 0.709 NO2 0.807 1.000 0.724 0.626 -0.063 0.734 0.703 可吸入颗粒物 0.677 0.724 1.000 0.582 -0.061 0.773 0.855 CO 0.659 0.626 0.582 1.000 -0.381 0.822 0.783 臭氧 -0.179 -0.063 -0.061 -0.381 1.000 -0.352 -0.254 PM2.5 0.726 0.734 0.773 0.822 -0.352 1.000 0.963 空气质量指数 0.709 0.703 0.855 0.783 -0.254 0.963 1.000 从表 1可以看出,PM2.5与空气质量指数相关关 系为 0.963,可见该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PM2.5。而 PM2.5与 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臭 氧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从计算结果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 观测值为 1062.724,相应的概率值接近 0,说明相关 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性差异。同时,KMO的值 为 0.811,从 KMO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 行因子分析。 计算可知,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PM2.5 在第 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臭氧在第 2个因子 上有较高的载荷。得到的因子分析模型: V1 =0.879f1 -0.115f2;V2 =0.915f1 +0.023f2 V3 =0.881f1 +0.021f2;V4 =0.753f1 -0.464f2 V5 =-0.044f1 +0.968f2;V6 =0.867f1 -0.362f2 (2) 从因子载荷计算可知,变量大部分都靠近两因 子坐标轴,说明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得分函数为: f1 =0.249V1 +0.285V2 +0.275V3 +0.147V4 +0.162V5 +0.201V6 +ε1 f2 =0.058V1 +0.186V2 +0.178V3 +0.270V4 +0.842V5 +0.160V6 +ε2 (3) 4.2 预测分析 将式(3)代入式(2)得到: V6 =0.253821V1 +0.234123V2 +0.226603V3 +0.293286V4 +0.214050V5 +ε (4) 式中:ε =ε1+ε2 取近日 12天 SO2、NO2、可吸入颗粒物、CO、臭 氧的数据将其代入式(3)与实际值比较,结果发现, 由式(4)求得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没有存在奇异 值,说明预测效果较好。虽然以上因子分析预测方 法较好,但还存在缺陷,模型中没考虑时间因素。 19 2015年 谢心庆等:国内外 PM2.5研究进展综述 第 4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