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英文资料连接 棉花角斑病在世界各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棉区过去发生也比较普遍,长江流域棉区个 别年份发生较重,特别是新疆棉区,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常发生和流行,从20世纪60 年代推行硫酸脱绒后,目前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有些年份局部地区发病仍然较重 症状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茎、铃被害,均产生深绿色,油浸状(或 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叶上病斑半透明。病斑形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一定区 别:子叶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真叶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沿叶脉 扩展呈长条锯齿状;苞叶上的病斑和真叶相似;铃上病斑圆形,微下陷,可扩展到棉铃内部, 使纤维受害变黄、溃烂;茎和枝上病斑若包围茎杆,易折断。无论何处受害,在潮湿情况下 病部常分泌出黄色黏液状菌脓,干燥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色单胞菌棉角斑病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Smih)Dy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异名有: 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E. Smith, Bacteriun malvacearum Ef Smith。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具1~3根单极生鞭毛(图6-3),可 游动,大小为1.2~2.4μm×04~06μm。革兰氏阴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 形菌落,菌体细胞常2~3个连接在一起成为链状体。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10~38℃,最适温 度25~30℃,在50~51℃下10min死亡。病菌在休眠阶段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干燥情 况下能耐80℃高温和-28℃低温,故在染病的棉绒上,η2℃高温下可保持生活力36h。但在 活动情况下抵抗力不强,其纯培养对光线很敏感,在强烈日光下曝晒15min,大部分死亡 在40℃高温和0℃以下低温也很容易死亡。pH6.1~9.3,最适pH68左右。棉花角斑病菌存 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到1982年止,国外已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1、2、11、12号小种 的致病力较弱,18号小种的致病力最强,几乎能感染所有供试品种。该菌寄主范围较窄, 除寄生棉花外,还可感染秋葵和黄蜀葵。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在棉子上越冬,棉子内外都可带菌,以短绒为主。短绒、种皮、子叶的带菌率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英文资料连接) 棉花角斑病在世界各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棉区过去发生也比较普遍,长江流域棉区个 别年份发生较重,特别是新疆棉区,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经常发生和流行,从 20 世纪 60 年代推行硫酸脱绒后,目前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有些年份局部地区发病仍然较重。 症状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茎、铃被害,均产生深绿色,油浸状(或 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叶上病斑半透明。病斑形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一定区 别:子叶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真叶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沿叶脉 扩展呈长条锯齿状;苞叶上的病斑和真叶相似;铃上病斑圆形,微下陷,可扩展到棉铃内部, 使纤维受害变黄、溃烂;茎和枝上病斑若包围茎杆,易折断。无论何处受害,在潮湿情况下 病部常分泌出黄色黏液状菌脓,干燥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色单胞菌棉角斑病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Smith)Dy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异名有: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F.Smith.,Bacterium malvacearum E.F.Smith。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具 1~3 根单极生鞭毛(图 6-3),可 游动,大小为 1.2~2.4μm×0.4~0.6μm。革兰氏阴性反应,在 PDA 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 形菌落,菌体细胞常 2~3 个连接在一起成为链状体。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 10~38℃,最适温 度 25~30℃,在 50~51℃下 10min 死亡。病菌在休眠阶段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干燥情 况下能耐 80℃高温和-28℃低温,故在染病的棉绒上,72℃高温下可保持生活力 36h。但在 活动情况下抵抗力不强,其纯培养对光线很敏感,在强烈日光下曝晒 15min,大部分死亡, 在 40℃高温和 0℃以下低温也很容易死亡。pH6.1~9.3,最适 pH6.8 左右。棉花角斑病菌存 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到 1982 年止,国外已鉴定出 18 个生理小种,1、2、11、12 号小种 的致病力较弱,18 号小种的致病力最强,几乎能感染所有供试品种。该菌寄主范围较窄, 除寄生棉花外,还可感染秋葵和黄蜀葵。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在棉子上越冬,棉子内外都可带菌,以短绒为主。短绒、种皮、子叶的带菌率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