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4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 花源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诣太守,说如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 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 语“无人问津 (二)(9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声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9.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3分) 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闻之,欣然规往 22 二、(46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 花源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 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 语“无人问津”。 (二)(9 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 分) A. 何陋之有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 闻之,欣然规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