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之态的句子 是: 1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风雨不动 安如山。”的呼喊 三、阅读理解题目 (一)、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1分)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填2字)(1分)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3分) (二)、背诵《小石潭记》。回答下列的问题。(14分)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B.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水清的主要原因是: 4.第二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 写游鱼,既写出了静态,如“ 又写出了动态,如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3分) 5.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的理解。(3 分) (三)、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 人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 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分 1.“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1分) A.(A)处B.(B)处C.(C)处D.(①D)处 免费资源,尽在语文123资源网htp/www.yuweni23com免费资源,尽在语文 123 资源网 http://www.yuwen123.com 11 、 杜 甫 《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 中 , 表 现 “ 我 ” 衰 老 困 窘 之 态 的 句 子 是: , 。 1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风雨不动 安如山。”的呼喊。 三、阅读理解题目 (一)、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 2 字)(1 分)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 40 字)(3 分) (二)、背诵《小石潭记》。回答下列的问题。(14 分)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 分)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水清的主要原因是: 4.第二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 。 写游鱼,既写出了静态,如“ ”;又写出了动态,如 “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3 分) 5.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的理解。(3 分) (三)、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 人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 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 分) 1.“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 )(1 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