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结果进行分析。理想的检验结果应该为事件的影响机理、作用等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支持,但 有时也会出现检验结果与理论或预期相悖的情况,此时需要提岀新的理论解释,或对模型和 数据的不足进行分析。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样本容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利 用有限的事件观察数据(小样本)进行研究时,实证结果可能会较大程度地受一、两个公司的影 响。因此在分析研究结论或进行结果解释时应特别谨慎:二是在事件研究的各个步骤中将 面临着诸多选择,则这些选择会对实证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如事件窗长度的选择、样本的选 择、正常收益模型的选择、估计窗长度的选择与异常收益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择等,如此众 多的选择必然会给研究结论与相应的解释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在运用事件研究法时,认识并 正确处理事件研究中存在的“变数”。 是很有必要的。 、上市公司“高送转”效应检验 在此,我们选取沪深股市中是2003年度年报中推出高送转预案并且实施的上市公司作为 高送转样本,而且送转比例达到10送转5以上,共101家公司。应用事件研究法,以送转预告 日为O时刻(若公告日不是交易日,则下一个交易日为0),研究时间窗口是(-50,+50)。从 统计结果看,样本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从公告日前一路走势向上,在公告前15交易日迅速 上扬,直到公告日后15天左右达到顶峰0.1608,然后随着上市公司的除权填权过程而逐渐平 0.18 0.16 0.14 0.12 0.08 0.06 0.04 0.02 早号节即芹甲二时8月可导品 图2:高送转公司超额收益CAR(50,+50) 下面,再按照高送转比例划分样本,检验发现公司送转比例与累积超额收益CAR存在 显著正向关联性,送转比率越高CAR相对越高。从图8-9直观揭示了上述结论,除了10送 转10样本处于10送转5-6和10送转8-8之间外,投资者对公司高送转行为给予积极性市 场反应,并且送转比率越高市场反应相对越强烈。需要指出的是,检验结果高送转比率的正 向积极反应,恰恰表明“内部交易者ˆ利用高送转“利好”信息优势获得显著性超额收益,而 在“利好”公告日之后股价见顶下降则证明“内部交易者”利用“利好”兑现出货。这一实证结果 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仍没有达到强有效3 结果进行分析。理想的检验结果应该为事件的影响机理、作用等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支持,但 有时也会出现检验结果与理论或预期相悖的情况,此时需要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或对模型和 数据的不足进行分析。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样本容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利 用有限的事件观察数据(小样本)进行研究时,实证结果可能会较大程度地受一、两个公司的影 响。因此,在分析研究结论或进行结果解释时应特别谨慎;二是在事件研究的各个步骤中将 面临着诸多选择,则这些选择会对实证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如事件窗长度的选择、样本的选 择、正常收益模型的选择、估计窗长度的选择与异常收益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择等,如此众 多的选择,必然会给研究结论与相应的解释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在运用事件研究法时,认识并 正确处理事件研究中存在的“变数”。 是很有必要的。 二、上市公司“高送转”效应检验 在此,我们选取沪深股市中是2003年度年报中推出高送转预案并且实施的上市公司作为 高送转样本,而且送转比例达到10送转5以上,共101家公司。应用事件研究法,以送转预告 日为0时刻(若公告日不是交易日,则下一个交易日为0),研究时间窗口是(-50,+50)。从 统计结果看,样本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从公告日前一路走势向上,在公告前15交易日迅速 上扬,直到公告日后15天左右达到顶峰0.1608,然后随着上市公司的除权填权过程而逐渐平 稳。 图 2:高送转公司超额收益 CAR(-50,+50) 下面,再按照高送转比例划分样本,检验发现公司送转比例与累积超额收益 CAR 存在 显著正向关联性,送转比率越高 CAR 相对越高。从图 8-9 直观揭示了上述结论,除了 10 送 转 10 样本处于 10 送转 5-6 和 10 送转 8-8 之间外,投资者对公司高送转行为给予积极性市 场反应,并且送转比率越高市场反应相对越强烈。需要指出的是,检验结果高送转比率的正 向积极反应,恰恰表明“内部交易者”利用高送转“利好” 信息优势获得显著性超额收益,而 在“利好”公告日之后股价见顶下降则证明“内部交易者”利用“利好”兑现出货。这一实证结果 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仍没有达到强有效。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0.14 0.16 0.18 -50 -46 -42 -38 -34 -30 -26 -22 -18 -14 -10 -6 -2 2 6 10 14 18 22 26 30 34 38 42 46 5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