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垫刃目,异皮科动物 雄性成虫为细长线形,头部半球形,尾短,多向腹部弯曲,体被角皮环纹 老熟的雌性成虫体大,鸭梨形或柠檬形,寄生于根部形成胞囊。胞囊体壁肥厚 呈黄褐色,大小0.6毫米左右,卵初为长椭圆形,一侧稍凹,当气温高时寸卵很 快可孵化成幼虫 1龄幼虫呈“Z”型折叠于卵壳内,脱皮后的2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壤 雌雄体相似;3龄幼虫腊肠状,幼虫在土中可以活动。 大豆胞囊线虫是喜温好氧动物,卵孵化温度范围为16℃-35℃;2龄和3龄 幼虫生育温 度范围为9℃~27℃,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9℃—26℃;土壤相对湿度范围为 40%-80%, 发育适宜相对湿度为60%~70%。线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发 育越快,完 成1个世代平均地温为21.7℃时需30天;27.5℃时仅需20天。完成一个世 代通过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330-350度日。胞囊具有抗早、抗寒、耐碱、耐 湿及抗微生物侵染的能力。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较广,在黑龙江省除侵染大豆外,还能为害小豆 菜豆、豌、绿豆、赤豆、草木栖和箭舌豌豆等植物。美国曾报道可以侵染野生 大豆、宝盖草、金莎 草、缕芄、小忽布三叶草、决明、长萼鸡眼草、长柔毛野豌豆和白羽扁豆等 大胞囊线虫生理分化现象明显 我国有1、3、4、5号生理小种,东北主要为1、3号小种。黄淮海为4号小 种、并有2、5、7号小种,其中7号小种是新发现小种。199~1995年在黑龙江 省大庆又发现6号生理小种。所以到1996年全国共发现1-7号七个 生理小种。并认为4号小种致病力最强,3号小种致病力较弱。 (三)侵染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环境适宜,胞囊内卵孵化 为幼虫,2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并在土中运动寻找寄主。幼虫自根毛侵入 寄主,在寄主根部皮层营寄生生活。幼虫在根中继续发育,经过3、4龄幼虫期而 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突破豆根皮层而显露出来,仅用口器吸着寄主上, 此即为根上所见的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球状物。雄成虫脱离根部与雌虫交尾。雌虫 体内则形成数百粒受精卵,其外部包被一层卵囊。环境适合时,卵很快孵化为幼 虫,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遇到秋季环境不适合,包被卵的卵囊外膜变硬形成胞囊 进行越冬。 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我国上海为10代;黄淮海 地区、北京和辽宁铁岭市为4代;而东北营口以北地区为3代,高温年在个别地 区可发生4代。 大豆胞囊线虫本身的活动十分局限,只能在土中作30-70厘米的短距离传 播。在田间 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土壤,以及通过灌溉水及未腐熟的粪肥 而作较远距离的传播。种子是胞囊线虫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二)病原 .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垫刃目,异皮科动物。 雄性成虫为细长线形,头部半球形,尾短,多向腹部弯曲,体被角皮环纹, 老熟的雌性成虫体大,鸭梨形或柠檬形,寄生于根部形成胞囊。胞囊体壁肥厚 呈黄褐色,大小 0.6 毫米左右,卵初为长椭圆形,一侧稍凹,当气温高时寸卵很 快可孵化成幼虫。 1 龄幼虫呈“Z”型折叠于卵壳内,脱皮后的 2 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壤, 雌雄体相似;3 龄幼虫腊肠状,幼虫在土中可以活动。 大豆胞囊线虫是喜温好氧动物,卵孵化温度范围为 16℃—35℃;2 龄和 3 龄 幼虫生育温 度范围为 9℃~27℃,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 19℃—26℃;土壤相对湿度范围为 40%-80%, 发育适宜相对湿度为 60%~70%。线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发 育越快,完 成 1 个世代平均地温为 21.7℃时需 30 天;27.5℃时仅需 20 天。完成一个世 代通过 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 330—350 度日。胞囊具有抗旱、抗寒、耐碱、耐 湿及抗微生物侵染的能力。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较广,在黑龙江省除侵染大豆外,还能为害小豆、 菜豆、豌 、绿豆、赤豆、草木栖和箭舌豌豆等植物。美国曾报道可以侵染野生 大豆、宝盖草、金莎 草、缕芄、小忽布三叶草、决明、长萼鸡眼草、长柔毛野豌豆和白羽扁豆等。 大胞囊线虫生理分化现象明显 我国有 1、3、4、5 号生理小种,东北主要为 1、3 号小种。黄淮海为 4 号小 种、并有 2、5、7 号小种,其中 7 号小种是新发现小种。1994~1995 年在黑龙江 省大庆又发现 6 号生理小种。所以到 1996 年全国共发现 1-7 号七个 生理小种。并认为 4 号小种致病力最强,3 号小种致病力较弱。 (三)侵染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环境适宜,胞囊内卵孵化 为幼虫,2 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并在土中运动寻找寄主。幼虫自根毛侵入 寄主,在寄主根部皮层营寄生生活。幼虫在根中继续发育,经过 3、4 龄幼虫期而 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突破豆根皮层而显露出来,仅用口器吸着寄主上, 此即为根上所见的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球状物。雄成虫脱离根部与雌虫交尾。雌虫 体内则形成数百粒受精卵,其外部包被一层卵囊。环境适合时,卵很快孵化为幼 虫,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遇到秋季环境不适合,包被卵的卵囊外膜变硬形成胞囊 进行越冬。 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我国上海为 10 代;黄淮海 地区、北京和辽宁铁岭市为 4 代;而东北营口以北地区为 3 代,高温年在个别地 区可发生 4 代。 大豆胞囊线虫本身的活动十分局限,只能在土中作 30—70 厘米的短距离传 播。在田间 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土壤,以及通过灌溉水及未腐熟的粪肥 而作较远距离的传播。种子是胞囊线虫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