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8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低倍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疲劳裂纹扩展区随着 而增加,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相应加快,疲劳条纹的间 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断口趋于更加平缓.对 距也相应增大,因此撕裂棱相应地减少.(2)随着 裂纹扩展区的进一步分区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发现 相位差的增加,轴向应变与剪应变最大值,即波形的 疲劳裂纹自试样表面萌生后,随着循环载荷的不断 峰谷值相遇的时间间隔加大,在比例加载时,两个 作用向内部不断扩展,其被撕断的疲劳条纹间距逐 应变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而对于90°非比例 渐加大.从图5~7的(b一d)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 加载,当轴向应变为最大时剪应变为零,反之当剪应 疲劳裂纹源区附近、疲劳裂纹稳定扩展区和靠近瞬 变为最大时轴向应变为零;45°非比例加载正好处于 断区的快度扩展区,不同加载条件下疲劳断口的微 二者之间;90°非比例加载时,剪应力在轴向应变为 观形貌大不一样.随着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 零时达到极值,这种作用使得疲劳断口反复受到摩 疲劳条带被撕断后的撕裂棱和小韧窝在三个区域均 擦,结果将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撕裂棱和小韧窝 相应地减少.在90°非比例循环加载下,裂纹扩展的 破坏 三个区域已看不到明显的撕裂棱 2.2.3疲劳条带 其原因是:(1)在相同等效应变幅的条件下, 尽管在裂纹扩展区内难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疲 随着拉、扭应变相位差的增加,轴向和扭转应变均相 劳条带,但在由两个不同疲劳源引发的疲劳裂纹交 应增加,比例加载时最小,90°非比例加载时为最大. 汇处附近,即在撕裂棱的附近观察到疲劳条带,如 因此,在试样上与应变相对应的轴向载荷和扭矩也 图8所示,其特点是仅仅分布在撕裂棱的附近,在 相应增大,即轴向应力和剪应力也随相位差的增加 离撕裂棱稍远的位置难以观察到, 40m 40 um 图8撕断棱附近的度劳条带.(a)比例加载;(b)45°非比例加载 Fig-Fatigue striations near the tear planes:(a)proportional loading:(b)45non proportional loading 疲劳条带之所以能在撕裂棱附近观察到,主要 断区均偏离中心,对瞬间断口的微观分析发现,在 是在撕裂棱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两边同时存在裂纹, 相同等效应变下,拉伸方向与扭转方向之间的相位 这两个裂纹不在同一平面内.由于在交汇附近裂纹 差不同,其断口的韧窝不同,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 在不同平面内,剪切刚度势必减小,则达到同样的剪 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其轴向应变和剪应变分 应变需要的剪切应力就相应减小.因此,剪应力对 量加大,结果在瞬间断裂时韧窝逐渐加深,且撕裂面 裂纹扩展的贡献减小,轴向正应力对附近的裂纹扩 逐渐加大,在韧窝内可以看到晶内第二相强化粒 展起主导作用,结果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出现疲劳 子,是产生韧窝的主要根源, 条带.一旦裂纹闭合形成一个大裂纹,在其继续扩 展时观察不到类似的疲劳条带,而是疲劳纹理.但 3结论 是,并非是在所有的裂纹交汇处均观察到疲劳条带. (1)对多轴疲劳试样断口的宏观形貌观察和分 因此,关于多轴循环加载下形成疲劳条带的机制需 析结果表明,裂纹萌生于试件缺口根部最外层,呈现 要进一步的探索 萌生裂纹的多源性;疲劳裂纹向两侧和内部扩展时, 2.3瞬间断裂区 在两个相邻的裂纹源扩展裂纹的交汇处,形成撕 在瞬时断裂区,可以发现随着非比例度(相位 裂棱 差)的增加,断裂面逐渐变得粗糙和不平坦,且各瞬 (2)对疲劳裂纹扩展区的形貌进行微观分析,低倍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疲劳裂纹扩展区随着 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断口趋于更加平缓.对 裂纹扩展区的进一步分区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发现 疲劳裂纹自试样表面萌生后‚随着循环载荷的不断 作用向内部不断扩展‚其被撕断的疲劳条纹间距逐 渐加大.从图5~7的(b—d)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 疲劳裂纹源区附近、疲劳裂纹稳定扩展区和靠近瞬 断区的快度扩展区‚不同加载条件下疲劳断口的微 观形貌大不一样.随着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 疲劳条带被撕断后的撕裂棱和小韧窝在三个区域均 相应地减少.在90°非比例循环加载下‚裂纹扩展的 三个区域已看不到明显的撕裂棱. 其原因是:(1) 在相同等效应变幅的条件下‚ 随着拉、扭应变相位差的增加‚轴向和扭转应变均相 应增加‚比例加载时最小‚90°非比例加载时为最大. 因此‚在试样上与应变相对应的轴向载荷和扭矩也 相应增大‚即轴向应力和剪应力也随相位差的增加 而增加‚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相应加快‚疲劳条纹的间 距也相应增大‚因此撕裂棱相应地减少.(2) 随着 相位差的增加‚轴向应变与剪应变最大值‚即波形的 峰谷值相遇的时间间隔加大.在比例加载时‚两个 应变同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而对于90°非比例 加载‚当轴向应变为最大时剪应变为零‚反之当剪应 变为最大时轴向应变为零;45°非比例加载正好处于 二者之间;90°非比例加载时‚剪应力在轴向应变为 零时达到极值‚这种作用使得疲劳断口反复受到摩 擦‚结果将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撕裂棱和小韧窝 破坏. 2∙2∙3 疲劳条带 尽管在裂纹扩展区内难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疲 劳条带‚但在由两个不同疲劳源引发的疲劳裂纹交 汇处附近‚即在撕裂棱的附近观察到疲劳条带‚如 图8所示.其特点是仅仅分布在撕裂棱的附近‚在 离撕裂棱稍远的位置难以观察到. 图8 撕断棱附近的疲劳条带.(a) 比例加载;(b)45°非比例加载 Fig.8 Fatigue striations near the tear planes:(a) proportional loading;(b)45°non-proportional loading 疲劳条带之所以能在撕裂棱附近观察到‚主要 是在撕裂棱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两边同时存在裂纹‚ 这两个裂纹不在同一平面内.由于在交汇附近裂纹 在不同平面内‚剪切刚度势必减小‚则达到同样的剪 应变需要的剪切应力就相应减小.因此‚剪应力对 裂纹扩展的贡献减小‚轴向正应力对附近的裂纹扩 展起主导作用‚结果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出现疲劳 条带.一旦裂纹闭合形成一个大裂纹‚在其继续扩 展时观察不到类似的疲劳条带‚而是疲劳纹理.但 是‚并非是在所有的裂纹交汇处均观察到疲劳条带. 因此‚关于多轴循环加载下形成疲劳条带的机制需 要进一步的探索. 2∙3 瞬间断裂区 在瞬时断裂区‚可以发现随着非比例度(相位 差)的增加‚断裂面逐渐变得粗糙和不平坦‚且各瞬 断区均偏离中心.对瞬间断口的微观分析发现‚在 相同等效应变下‚拉伸方向与扭转方向之间的相位 差不同‚其断口的韧窝不同.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 非比例度(相位差)的增加‚其轴向应变和剪应变分 量加大‚结果在瞬间断裂时韧窝逐渐加深‚且撕裂面 逐渐加大.在韧窝内可以看到晶内第二相强化粒 子‚是产生韧窝的主要根源. 3 结论 (1) 对多轴疲劳试样断口的宏观形貌观察和分 析结果表明‚裂纹萌生于试件缺口根部最外层‚呈现 萌生裂纹的多源性;疲劳裂纹向两侧和内部扩展时‚ 在两个相邻的裂纹源扩展裂纹的交汇处‚形成撕 裂棱. (2) 对疲劳裂纹扩展区的形貌进行微观分析‚ ·388·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