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含蓄是审美范畴、艺术方法,也是艺术风格。作为风格,它是阴柔美的又一重要类 型。含蓄与直露相反,它是含而不露,主体情思精神寓于审美意象之中。含蓄风格的基 本特征主要有三。其一,婉。含蓄风格不求主体情思的直接流淌,而迫慕思想情感表达 的委婉曲折。含蓄风格通常是作家借助于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等曲折手法来表情达 意而实现的,作品往往呈现岀意象浓郁而不见情思。《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云: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风格不粘著文字,而 是意象丰足,主体情思通过审美意象而流露出来。由于含蓄风格努力追求情意表达的委 婉曲折,因而,它虽“不著 却能“尽得风流。主体情思尽在审美意象之中。其 深。含蓄风格包蕴着深隽丰厚的情思意蕴,含蓄是情思意蕴的含而不露,只有情思意蕴 深厚丰足,才能构成含蓄风格。否则,意浅情薄,思淡味寡,谈不上含蓄。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足见含蓄风格包蕴深厚。宋代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云: 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而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犹之花焉,凡其华彩光 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馀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 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含蓄是意味风韵,“隐然澘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意味深厚是含蓄风格之真谛 所在。“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因包蕴着深厚之真宰而有价值。“真宰"沉浮于意象 之中,由此而含蓄蕴藉,而魅力无穷。其三,远。含蓄风格包蕴深厚而又曲折委婉,审 美情思隐然潜寓于审美意象之中,因而能将欣赏者的情思引向遥远。迒远是含蓄风格的审 美功能和效果。含蓄而使作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点,使欣赏者一唱三叹,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刘大槐《论文偶记》云: 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 少,不说出者多,乃可为远.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 者尤佳。意至处言不到,言尽出意不尽 含蓄之作是“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言止而意不尽”。因而,含蓄风格意味悠远,能给人 丰腴不尽的审美享受 含蓄风格是为中国古人所最重视的文学风格之一,诗贵含蓄,文贵含蓄,词贵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人对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含蓄源于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 篇未又云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刘勰说的隐”,也就是含蓄。但它主要指方法和审美特征,而不是指风格。唐代刘知几 《史通.叙事》提出"晦的概念,云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 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这些也正是含蓄风格的基本特征。《二十四诗品》明确提出“含蓄”一品,并作了较深刻全 面的论述。此后,含蓄为古代文论家们所反复论述,从而成为重要的风格形态和审美范 畴 含蓄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范畴,成为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 求,这与中国古人的文化性格和生命态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人的精神性格以儒、道思想 为基质。儒家虽然要求人们应入世有为,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在做人和为人 则提倡“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儒者风度不是刚猛暴厉和过于外露,而是性情温雅. 态度谦和。“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不但是诗教原则,也体现着儒家的做人态度。内 向、守己、含蓄是儒家的人格风范。道家认为柔能克刚,朴拙胜于巧智,主张大智若 愚”、“大巧若拙"的人生态度。《老子》八章说:“上善若水"。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 强”。五十二章说:“守柔曰强”。七十六章说:“柔弱者生之徒”。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外表含蓄是审美范畴、艺术方法,也是艺术风格。作为风格,它是阴柔美的又一重要类 型。含蓄与直露相反,它是含而不露,主体情思精神寓于审美意象之中。含蓄风格的基 本特征主要有三。其一,婉。含蓄风格不求主体情思的直接流淌,而追慕思想情感表达 的委婉曲折。含蓄风格通常是作家借助于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等曲折手法来表情达 意而实现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意象浓郁而不见情思。《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云:“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风格不粘著文字,而 是意象丰足,主体情思通过审美意象而流露出来。由于含蓄风格努力追求情意表达的委 婉曲折,因而,它虽“不著一字”,却能“尽得风流”。主体情思尽在审美意象之中。其二, 深。含蓄风格包蕴着深隽丰厚的情思意蕴,含蓄是情思意蕴的含而不露,只有情思意蕴 深厚丰足,才能构成含蓄风格。否则,意浅情薄,思淡味寡,谈不上含蓄。“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足见含蓄风格包蕴深厚。宋代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云: 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而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犹之花焉,凡其华彩光 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馀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 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含蓄是“意味风韵”,“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意味深厚是含蓄风格之真谛 所在。“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因包蕴着深厚之“真宰”而有价值。“真宰”沉浮于意象 之中,由此而含蓄蕴藉,而魅力无穷。其三,远。含蓄风格包蕴深厚而又曲折委婉,审 美情思隐然潜寓于审美意象之中,因而能将欣赏者的情思引向遥远。“远”是含蓄风格的审 美功能和效果。含蓄而使作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点,使欣赏者一唱三叹,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刘大槐《论文偶记》云: 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 少,不说出者多,乃可为远……昔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 者尤佳。意至处言不到,言尽出意不尽…… 含蓄之作是“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言止而意不尽”。因而,含蓄风格意味悠远,能给人 丰腴不尽的审美享受。 含蓄风格是为中国古人所最重视的文学风格之一,诗贵含蓄,文贵含蓄,词贵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人对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含蓄源于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 篇末又云: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刘勰说的“隐”,也就是含蓄。但它主要指方法和审美特征,而不是指风格。唐代刘知几 《史通.叙事》提出“晦”的概念,云: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 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这些也正是含蓄风格的基本特征。《二十四诗品》明确提出“含蓄”一品,并作了较深刻全 面的论述。此后,含蓄为古代文论家们所反复论述,从而成为重要的风格形态和审美范 畴。 含蓄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范畴,成为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 求,这与中国古人的文化性格和生命态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人的精神性格以儒、道思想 为基质。儒家虽然要求人们应入世有为,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在做人和为人上, 则提倡“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儒者风度不是刚猛暴厉和过于外露,而是性情温雅、 态度谦和。“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不但是诗教原则,也体现着儒家的做人态度。内 向、守己、含蓄是儒家的人格风范。道家认为柔能克刚,朴拙胜于巧智,主张“大智若 愚”、“大巧若拙”的人生态度。《老子》八章说:“上善若水”。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 强”。五十二章说:“守柔曰强”。七十六章说:“柔弱者生之徒”。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外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