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基碑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辨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比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领悟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有《七录斋集》。崇祯初年,他组 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 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 所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政治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 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时代背景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 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 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欢迎 周顺昌,号蓼洲,明朝吴县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与他人谈 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淸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 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 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 带了进去。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 才得昭雪。 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 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 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 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忠贤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魏因此怀恨在 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 周顺昌。天启六年(丙寅),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 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 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岀,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忠贤被明思宗(崇祯)贬往凤阳 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 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 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等。而 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 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辨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比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领悟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一、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有《七录斋集》。崇祯初年,他组 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 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 酷镇压)传统自居,• 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 所领导的 “复社”,在当时政治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 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二、时代背景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 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 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欢迎。 周顺昌,号蓼洲,明朝吴县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与他人谈 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清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 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 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 带了进去。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 才得昭雪。 天启六年(1626 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 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 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 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忠贤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魏因此怀恨在 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 周顺昌。天启六年(丙寅),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 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 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忠贤被明思宗(崇祯)贬往凤阳 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 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最早的作品,可追 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等。而 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 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