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风与大气边界层 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 因,也是风的主要成因。风可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两大类。由于照射在地球的上的太阳辐射不均 匀,造成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差,由此引发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做大气 环流。它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见图2-1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影响了大气环流的走 净增益 出射辐射 38°N 盈余区域 过渡区 净损失 辐射增益区 盈余区域D 随纬度基本 能量的转换区域 辐射损失区 占地表面积 短缺区域 占地表面积40%占地表面积36%24% 10°20°30°40°50°60°7080° 纬度 图2-15风的形成和对地球热平衡的影响 地方风是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如海陆风、季 风、山谷风、庭院风及巷道风等。海陆风与山谷风是由于局部地方昼夜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所以其 变化以一昼夜为周期,风向产生日夜交替的变化。季风是因为海陆间季节温差而引起的:冬季大陆被 强烈冷却,气压增高,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强烈增温,气压降低,季风由海洋吹向大陆 因此,季风的变化是以年为周期的。我国的东部地区,夏季湿润多雨而冬季干燥,就是受强大季风的 影响。我国的季风大部分来自热带海洋,影响区域基本是东南和东北的大部分区域,夏季多为南和东 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西北风 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m高的这层空气叫做大气边界层,其厚度主要取决于地表的粗糙度。在平 原地区边界层薄,在城市和山区边界层厚,见图2-16。边界层内风速沿垂直方向存在梯度,其形成的 原因是下垫面对气流有摩擦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贴近地面处的风速为0,沿高度风速递增,因为 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越往上越小。到达一定高度以后,风速不再增大,人们往往把这个高度称为边界层 高度13 2.3.2 风与大气边界层 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 因,也是风的主要成因。风可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两大类。由于照射在地球的上的太阳辐射不均 匀,造成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差,由此引发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做大气 环流。它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见图2-1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影响了大气环流的走 向。 图2-15 风的形成和对地球热平衡的影响 地方风是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如海陆风、季 风、山谷风、庭院风及巷道风等。海陆风与山谷风是由于局部地方昼夜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所以其 变化以一昼夜为周期,风向产生日夜交替的变化。季风是因为海陆间季节温差而引起的:冬季大陆被 强烈冷却,气压增高,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强烈增温,气压降低,季风由海洋吹向大陆。 因此,季风的变化是以年为周期的。我国的东部地区,夏季湿润多雨而冬季干燥,就是受强大季风的 影响。我国的季风大部分来自热带海洋,影响区域基本是东南和东北的大部分区域,夏季多为南和东 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西北风。 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m高的这层空气叫做大气边界层,其厚度主要取决于地表的粗糙度。在平 原地区边界层薄,在城市和山区边界层厚,见图2-16。边界层内风速沿垂直方向存在梯度,其形成的 原因是下垫面对气流有摩擦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贴近地面处的风速为0,沿高度风速递增,因为 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越往上越小。到达一定高度以后,风速不再增大,人们往往把这个高度称为边界层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