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剧场一一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 古罗马与古希腊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性差异,表现在城市规划理念与建 设活动之中。虽然在城市建设等方面古罗马的成就大大地超过了古希腊,但是古罗马在由共 和制转变为君主制的国家扩张过程中,将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无度地挥霍掉。“罗马人的梦想 直是努力将城市造就成一个巨大的、舒适的享乐容器,却在根本上忽略了城市的文化与精 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的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要求”。(张京祥著:《西方城市 规划思想史纲》)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古罗马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不同,从自 由向着雄伟和秩序转变。 公元前27年,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Vitruvius)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市选址、城 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并阐述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建筑 都应当考虑“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础 3.文艺复兴一一追求理想的国度 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社会思想的伟大变革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全 面提升时期。城市的民众心态、价值追求、社会风尚以及文学与艺术等多方面,都汇流成了 首激昂、充满征服感的城市文化主旋律,它虽然在表达的方式上多姿多彩,但实质上是用 种精神—一人本主义贯穿其中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 的再现与提升。这一时期“理想城市”的理论得到发展。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的 《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表现出对体现秩序、 几何规则的“理想城市”形态的追求。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中世纪所崇尚的 自然主义、宜人尺度的设计思想被放弃了,西欧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越来越重视所谓的科 学性,出现了各种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例如八角形理想城市、棱堡状城市和卡斯莫奇的理 想城市等。 4.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一一城市剧烈的膨胀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 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冋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 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 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难题,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 1)先驱者的探索 19世纪中叶,法国豪斯曼( GHAussmann)主持制定的巴黎改建工程对以后的城市建设 产生较大影响,这项城市规划建设对古老的巴黎实行了一次“大手术”,包括再次拆除城墙 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城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等 奥地利建筑师西谛(CSit)针对当时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忽视空间艺术性的状 况,于1889年出版了著名的《建筑艺术》一书,提出了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创造丰富多 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与空间的有机互动。他反对工业社会中以超人的尺度来设计城市, 主张城市环境应容纳人的个性,呼吁向自然学习、与环境合作 19世纪末在美国掀起了“城市美化运动”的浪潮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这一运动反 映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追求,但这种单纯追求城市景观的规划有很大的局限性。伊利 尔沙里宁认为,这些城市美化工作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不大,因为这样做并不能为 城市整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此时,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E. Howard)第一次将观察城市的目光投射到城市之外 的周边区域,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一书中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3 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 古罗马与古希腊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性差异,表现在城市规划理念与建 设活动之中。虽然在城市建设等方面古罗马的成就大大地超过了古希腊,但是古罗马在由共 和制转变为君主制的国家扩张过程中,将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无度地挥霍掉。“罗马人的梦想 一直是努力将城市造就成一个巨大的、舒适的享乐容器,却在根本上忽略了城市的文化与精 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的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要求”。(张京祥著:《西方城市 规划思想史纲》)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古罗马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不同,从自 由向着雄伟和秩序转变。 公元前 27 年,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市选址、城 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并阐述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建筑 都应当考虑“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础。 3.文艺复兴——追求理想的国度 15 至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社会思想的伟大变革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全 面提升时期。城市的民众心态、价值追求、社会风尚以及文学与艺术等多方面,都汇流成了 一首激昂、充满征服感的城市文化主旋律,它虽然在表达的方式上多姿多彩,但实质上是用 一种精神——人本主义贯穿其中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 的再现与提升。这一时期“理想城市”的理论得到发展。建筑师阿尔伯蒂(L.B.Alberti)的 《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表现出对体现秩序、 几何规则的“理想城市”形态的追求。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中世纪所崇尚的 自然主义、宜人尺度的设计思想被放弃了,西欧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越来越重视所谓的科 学性,出现了各种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例如八角形理想城市、棱堡状城市和卡斯莫奇的理 想城市等。 4.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城市剧烈的膨胀 18 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 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 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 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难题,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 1)先驱者的探索 19 世纪中叶,法国豪斯曼(G.E.Haussmann)主持制定的巴黎改建工程对以后的城市建设 产生较大影响,这项城市规划建设对古老的巴黎实行了一次“大手术”,包括再次拆除城墙, 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城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等。 奥地利建筑师西谛(C.Sitte)针对当时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忽视空间艺术性的状 况,于 1889 年出版了著名的《建筑艺术》一书,提出了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创造丰富多 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与空间的有机互动。他反对工业社会中以超人的尺度来设计城市, 主张城市环境应容纳人的个性,呼吁向自然学习、与环境合作。 19 世纪末在美国掀起了“城市美化运动”的浪潮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这一运动反 映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追求,但这种单纯追求城市景观的规划有很大的局限性。伊利 尔.沙里宁认为,这些城市美化工作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不大,因为这样做并不能为 城市整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此时,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第一次将观察城市的目光投射到城市之外 的周边区域,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 1898 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一书中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