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286 工程科学学报,第43卷,第10期 (a) 5 mm 图4预处理后试样内部结构图像.(a)浸出前:(b)浸出后 Fig.4 Interal structure image of the sample after preprocessing:(a)before leaching,(b)after leaching 浸出后孔隙体积明显增大.本研究中CT空间分 积进行计算.并且对孔隙空间中的独立孔隙进 辨率为15.26um,所以可被识别的最小孔隙尺寸 行标记,以使得各个独立孔隙之间可以相互区 为15.26um:为量化分析试样孔隙结构参数,利 分,同时得到各个孔隙的体积、长度和宽度等 用Aviz0软件对孔隙三维体积、二维截面孔隙面 参数 (a (b) 图5浸出前后孔隙三维图像(a)浸出前:(b)浸出后 Fig.5 3D images of the pore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leaching:(a)before leaching:(b)after leaching 3结果与讨论 原有孔隙逐渐扩张,最终造成粗细颗粒接触区的 3.1溶液渗流前后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孔隙增加最为明显23-2 图6所示为浸出前后试样的第200、400、 对孔隙中的三维孔隙连通性和二维横截面上 600、800和1000层横截面图像,从图中可知,在稀 的孔隙连通性进行识别,浸出前后的三维孔隙分 土矿中细颗粒填充于粗颗粒之间,溶液渗流作用 布特征如图7所示,图8则为浸出前后第200、 后粗颗粒并未发生明显位移.相比浸出前,经去离 400、600、800和1000层横截面上的二维孔隙分布 子水浸出后的试样中孔隙结构具有显著变化,孔 特征.可以发现,相比浸出前,浸出后孔隙之间的 隙更加明显,并且在粗颗粒与细颗粒接触区域孔 连通性得到明显提升.对比发现,渗流作用下孔隙 隙增大幅度最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渗流作用下 演化特征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孔隙生成、孔隙贯 稀土矿含水率增大导致颗粒间内聚力降低;并且 通、孔隙扩张和孔隙消亡4个方面.对于孔隙的生 随着溶液渗流的进行,大颗粒表面自由水增多形 成、贯通和扩张,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成润滑层,降低了摩擦阻力:再者由于稀土矿散体 渗流作用下发生的颗粒迁移和压溶作用,生成了 颗粒间内聚力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粗颗粒 新孔隙,同时也造成了孔隙之间连通:二是溶液渗 与相邻细颗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小,故而在渗流力 流过程中,矿石颗粒表面生成结合水膜使得表面 作用下粗颗粒周围的细颗粒容易发生迁移,使得 张力增大而导致微小颗粒相互聚集,进而使得微浸出后孔隙体积明显增大. 本研究中 CT 空间分 辨率为 15.26 μm,所以可被识别的最小孔隙尺寸 为 15.26 μm;为量化分析试样孔隙结构参数,利 用 Avizo 软件对孔隙三维体积、二维截面孔隙面 积进行计算. 并且对孔隙空间中的独立孔隙进 行标记,以使得各个独立孔隙之间可以相互区 分,同时得到各个孔隙的体积、长度和宽度等 参数. (a) (b) 图 5    浸出前后孔隙三维图像. (a)浸出前;(b)浸出后 Fig.5    3D images of the pore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leaching: (a) before leaching; (b) after leaching 3    结果与讨论 3.1    溶液渗流前后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图 6 所 示 为 浸 出 前 后 试 样 的 第 200、 400、 600、800 和 1000 层横截面图像,从图中可知,在稀 土矿中细颗粒填充于粗颗粒之间,溶液渗流作用 后粗颗粒并未发生明显位移. 相比浸出前,经去离 子水浸出后的试样中孔隙结构具有显著变化,孔 隙更加明显,并且在粗颗粒与细颗粒接触区域孔 隙增大幅度最为突出. 主要原因在于:渗流作用下 稀土矿含水率增大导致颗粒间内聚力降低;并且 随着溶液渗流的进行,大颗粒表面自由水增多形 成润滑层,降低了摩擦阻力;再者由于稀土矿散体 颗粒间内聚力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粗颗粒 与相邻细颗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小,故而在渗流力 作用下粗颗粒周围的细颗粒容易发生迁移,使得 原有孔隙逐渐扩张,最终造成粗细颗粒接触区的 孔隙增加最为明显[23−26] . 对孔隙中的三维孔隙连通性和二维横截面上 的孔隙连通性进行识别,浸出前后的三维孔隙分 布特征如 图 7 所示 , 图 8 则为浸出前后 第 200、 400、600、800 和 1000 层横截面上的二维孔隙分布 特征. 可以发现,相比浸出前,浸出后孔隙之间的 连通性得到明显提升. 对比发现,渗流作用下孔隙 演化特征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孔隙生成、孔隙贯 通、孔隙扩张和孔隙消亡 4 个方面. 对于孔隙的生 成、贯通和扩张,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渗流作用下发生的颗粒迁移和压溶作用,生成了 新孔隙,同时也造成了孔隙之间连通;二是溶液渗 流过程中,矿石颗粒表面生成结合水膜使得表面 张力增大而导致微小颗粒相互聚集,进而使得微 (a) 5 mm 5 mm (b) 图 4    预处理后试样内部结构图像. (a)浸出前;(b)浸出后 Fig.4    Internal structure image of the sample after preprocessing: (a) before leaching; (b) after leaching · 1286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3 卷,第 10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