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8、包含平均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指数的概念、作用 和种类。注意区分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两种涵义;明确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等的区别。(2)总指数的编制。其基本形式有两种:综合 指数和平均指数。平均指数主要有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掌握三种情况:总量指 标的两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 (第12、13、14周)第六章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2、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4、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 6、全及指标的推断 7、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8、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9、假设检验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在理解抽样调查概 念、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以下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重复 抽样和不重复抽样。(2)在几种抽样组织方式中,简单随机抽样是衡量其他抽样 方式调查效果的标准,因此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式。(3)类型抽样的特点是它把 统计分组法和贯彻随机原则结合起来。类型抽样的两种方法: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 等比例类型抽样。要掌握等比例类型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方法。(4)等距抽样方 法具体包括:按无关标志排队和按有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和 对称等距抽样。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一般用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计算抽 样误差: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按类型抽样方式计算抽样误差。(5)整群抽 样的特点和方法。要掌握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提高整群抽样效果的关键是在 分群时尽量增大群内方差降低群间方差。(6)全及指标的推断。其主要方法是区 间估计。进行区间估计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抽样误差,二是根据抽样误差估 计、推断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以及在这个范围的可靠程度。(7)假设检验的概 念及一般方法。掌握常用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15、16周)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2、散布图和相关表 3、相关系数的测定与应用 4、直线回归方程 5、曲线回归方程 6、估计标准误差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相关关系的特点及 种类: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2)相关系数的概念极其常 用计算公式:并了解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3)7、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8、包含平均指标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指数的概念、作用 和种类。注意区分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两种涵义;明确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等的区别。(2)总指数的编制。其基本形式有两种:综合 指数和平均指数。平均指数主要有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 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掌握三种情况:总量指 标的两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 (第 12、13、14 周) 第六章 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2、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4、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其计算 6、全及指标的推断 7、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8、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9、假设检验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在理解抽样调查概 念、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以下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重复 抽样和不重复抽样。(2)在几种抽样组织方式中,简单随机抽样是衡量其他抽样 方式调查效果的标准,因此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式。(3)类型抽样的特点是它把 统计分组法和贯彻随机原则结合起来。类型抽样的两种方法:等比例类型抽样和不 等比例类型抽样。要掌握等比例类型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方法。(4)等距抽样方 法具体包括:按无关标志排队和按有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和 对称等距抽样。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一般用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计算抽 样误差;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按类型抽样方式计算抽样误差。(5)整群抽 样的特点和方法。要掌握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计算。提高整群抽样效果的关键是在 分群时尽量增大群内方差降低群间方差。(6)全及指标的推断。其主要方法是区 间估计。进行区间估计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抽样误差,二是根据抽样误差估 计、推断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以及在这个范围的可靠程度。(7)假设检验的概 念及一般方法。掌握常用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 15、16 周)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2、散布图和相关表 3、相关系数的测定与应用 4、直线回归方程 5、曲线回归方程 6、估计标准误差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相关关系的特点及 种类;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2)相关系数的概念极其常 用计算公式;并了解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