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内容提要 本书为《无脊椎动物学》下册部分,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口类及后口类 的一些小门。本书是以综述方式讲解以上各类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内容,说明它们 的生活及其进化水平,从而对无脊椎动物及其演化具有清楚的了解。 本书较多地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学国内外的新进展,各门类采用了较新的分类系统,对较大的 类群在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充,对新设立的小门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不断地更新教材内容。 本书可作为髙等院校生物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无脊椎动物学教材以及农林、医药等高等院校 和中学生物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供有关动物学研究人员参阅。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环节动物是身体最先出现了分节现象( metamerism)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具真体腔的动物 例如常见的蚯蚓、蚂蟥、沙蚕等都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身体都是分节的。所谓分节现象,是指 身体沿前、后轴被分割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segment)。体节的数目因 种而异,少的仅有几个,多的可达数百个。分节现象不仅是外部的形态特征,也包括某些内部器 官的重复排列,例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也都是按节分布的 在动物界中,三个比较高等的门类都出现了分节现象,它们是原口动物中的环节动物门及节 肢动物门,还有后口动物中的脊索动物门。在原口动物一支中,环节动物的分节是比较原始的 大多数种类其身体除了头部外,其他体节基本上是相似的,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homonomous metamerism)。而节肢动物门及后口动物的脊索动物的分节不再是完全相似的,而是在环节动物 的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异律分节( heteronomousmetamerism)。也就是说不同部分的体 节出现了形态的分化及机能的分工,形成了体区( tagma),例如头部、胸部及腹部。分节现象 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不仅使整体运动灵活,而且局部的或每个体节都能独立地进行运动。分 节现象无疑是有进化意义的一个特征。在动物界中,具分节现象的这三门动物的数量占了动物总 数的85%,仅这一点就说明了分节现象的进化意义。 关于分节现象的起源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动物学家认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殖过程的 不完全分裂而形成虫链,再由虫链发展形成体节;也有的动物学家认为是由假分节、即内部器官 的重复排列而发展形成;目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由于身体的运动使体表及肌肉逐渐分节排 列,以后再发展到内部器官也重复排列,最后出现了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在出现分节的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附肢形式,称为疣足( parapodium)。每个体 节一对。疣足是由体壁向外伸出的片状突起,分为背叶与腹叶,其中有刚毛及足刺伸入以支持, 有的体腔也伸入其中,形成一种有效的运动器官。但在较进化及特化的环节动物中,由于生活方 式的改变使疣足退化,而仅保留下刚毛,如蚯蚓。或者刚毛也消失,例如蛭类 环节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真体腔,体腔也由裂腔法形成。软体动物虽然已经 出现了真体腔,但很不发达,仅限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而环节动物的真体腔是在体壁与消化道 之间形成了宽阔的体腔,而且在体腔形成时,体腔外壁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共同构成了体壁,体腔 内壁的中胚层与内胚层共同构成了肠壁,随着身体出现分节,体腔也被隔膜分割成按节排列的体 腔囊,囊壁有中胚层来源的体腔膜( peri toneum)包围,其中充满体腔液。环节动物在体腔形成 时,也同时形成了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其中主要的血管包括背血管( dorsal vessel)与腹血管 (ve- ntral vessel)、分别位于消化道的背、腹面,这些血管实际是真体腔形成时残留的囊胚内容提要 本书为《无脊椎动物学》下册部分,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口类及后口类 的一些小门。本书是以综述方式讲解以上各类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内容,说明它们 的生活及其进化水平,从而对无脊椎动物及其演化具有清楚的了解。 本书较多地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学国内外的新进展,各门类采用了较新的分类系统,对较大的 类群在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充,对新设立的小门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不断地更新教材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无脊椎动物学教材以及农林、医药等高等院校 和中学生物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供有关动物学研究人员参阅。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身体最先出现了分节现象(metamerism)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具真体腔的动物。 例如常见的蚯蚓、蚂蟥、沙蚕等都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身体都是分节的。所谓分节现象,是指 身体沿前、后轴被分割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segment)。体节的数目因 种而异,少的仅有几个,多的可达数百个。分节现象不仅是外部的形态特征,也包括某些内部器 官的重复排列,例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也都是按节分布的。 在动物界中,三个比较高等的门类都出现了分节现象,它们是原口动物中的环节动物门及节 肢动物门,还有后口动物中的脊索动物门。在原口动物一支中,环节动物的分节是比较原始的, 大多数种类其身体除了头部外,其他体节基本上是相似的,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而节肢动物门及后口动物的脊索动物的分节不再是完全相似的,而是在环节动物 的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异律分节(heteronomousmetamerism)。也就是说不同部分的体 节出现了形态的分化及机能的分工,形成了体区(tagma),例如头部、胸部及腹部。分节现象 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不仅使整体运动灵活,而且局部的或每个体节都能独立地进行运动。分 节现象无疑是有进化意义的一个特征。在动物界中,具分节现象的这三门动物的数量占了动物总 数的 85%,仅这一点就说明了分节现象的进化意义。 关于分节现象的起源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动物学家认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殖过程的 不完全分裂而形成虫链,再由虫链发展形成体节;也有的动物学家认为是由假分节、即内部器官 的重复排列而发展形成;目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由于身体的运动使体表及肌肉逐渐分节排 列,以后再发展到内部器官也重复排列,最后出现了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在出现分节的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附肢形式,称为疣足(parapodium)。每个体 节一对。疣足是由体壁向外伸出的片状突起,分为背叶与腹叶,其中有刚毛及足刺伸入以支持, 有的体腔也伸入其中,形成一种有效的运动器官。但在较进化及特化的环节动物中,由于生活方 式的改变使疣足退化,而仅保留下刚毛,如蚯蚓。或者刚毛也消失,例如蛭类。 环节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真体腔,体腔也由裂腔法形成。软体动物虽然已经 出现了真体腔,但很不发达,仅限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而环节动物的真体腔是在体壁与消化道 之间形成了宽阔的体腔,而且在体腔形成时,体腔外壁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共同构成了体壁,体腔 内壁的中胚层与内胚层共同构成了肠壁,随着身体出现分节,体腔也被隔膜分割成按节排列的体 腔囊,囊壁有中胚层来源的体腔膜(peritoneum)包围,其中充满体腔液。环节动物在体腔形成 时,也同时形成了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其中主要的血管包括背血管(dorsal vessel)与腹血管 (ve-ntral vessel)、分别位于消化道的背、腹面,这些血管实际是真体腔形成时残留的囊胚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