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提出湍流判据的同比理论(英国奥·雷诺) 1894-1895年,首次进行一哩的无线电传播,1898年开始进入实用意大利马可尼) 公元1896年 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昂·贝克勒尔)。 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的效应(荷兰塞曼) 发展物质的带电粒子理论,假定原子中有电子在静态“以太”中运动,用以解释塞曼效应(荷兰罗伦兹)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应用天线,实现了三百码的无线电传播(俄国波波夫) 发现过饱和汽体能在离子上凝成液滴,据此发明云雾室装置,可观察到电离辐射的径迹(英国查·威尔逊)。 公元1897年 制成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使用低级油代替汽油,成为工业上主要动力机(德国狄塞耳)。 发现电子:利用阴极射线在静电场中的偏转,测定电子的质量和电荷的比值(英国汤姆逊) 学技上产用(患国、用剩电子的明管,后人在这个基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出极线标波,在代科 公元1898年 发明用磁性钢丝记录电讯号的装置(丹麦鲍尔森) 公元1899年 发现射线和射线(英籍新西兰人厄·卢瑟福)。 实验证实电磁辐射的压强(俄国彼·列别捷夫) 用经典统计力学推出空腔辐射能量密度的频率分布正比于频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极限发散,这一困难史称“紫外灾难”。进一步提 出大气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释天空颜色(英国瑞利 公元1900年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为求“绝对熵”提岀能量量子化假说,揭示了辐射定律,是量子论的开始 英国科学家拉摩,提出物质中电子的以太结构理论,即原子中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进动理论。 德国科学家德鲁德,提出金属的电和热性质的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不可能观测到绝对运动的观点,相信“以太”不存在,物理现象的定律对于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各观察者来说 必然是一样的。根据电磁波理论,暗示电磁场能量可能具有质量,其密度数值应为能量密度除以光速的平方,并指出电磁振子定向发射电 磁波时应受到反击。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第一种放射性气体——钍射气。 德国科学家林纳,用实验证明金属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电子,揭示了霍尔瓦希斯效应 法国科学家维拉德,发现Y射线 公元1901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设立诺贝尔奖 美国科学家吉布斯,提出经典统计力学基础的系统理论。 德国科学家考夫曼,发现β射线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试图据此区分电子的固有质量和速度改变的电磁质量。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美国科学家尼科尔斯、哈尔,各自证明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所预见的辐射压强关系 公元1902年 美国莱特兄弟,发展滑翔飞行技术 德国科学家勒纳,发现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这是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的。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发现金属发射热电子的经验定律,为热离子学的基础,并在次年用自由电子理论做出解释。 公元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轻便内燃机,第一次成功实现用螺旋桨飞机飞行。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证实α离子是带正电的氦原子,β射线是近于光速的电子。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打破原子不可改 变的观念 德国科学家阿勃拉罕,提出电子的刚球模型理论,推得电子质量随速度改变的公式,后来同相对论公式存在长期的争论, 爱尔兰科学家汤姆逊,提出气体中电子碰撞的电离理论和气体放电的击穿理论 公元1904年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电子浸于均匀正电球中的原子模型。 日本科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围绕核心转动的电子环的原子模型。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的洛伦兹变换,试图解释电磁作用和观察者在“以太”中的运动无关。首次应用经典统计学发展金 属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并根据观测记录认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 英国科学家约·弗莱明,发明热电子真空二极管,用于整流。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提出物质运动与粘滞流体中的边界层理论 公元1905年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价说,并用以解释光电效应。提岀狭义相对论。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波兰科学家斯莫卢曹斯基,各自提岀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只是涨落的统计理论的开始,后经实验 证实。是分子运动论得到直观的证明提出湍流判据的同比理论(英国奥·雷诺)。 1894—1895年,首次进行一哩的无线电传播,1898年开始进入实用(意大利马可尼)。 公元1896年 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昂·贝克勒尔)。 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的效应(荷兰塞曼)。 发展物质的带电粒子理论,假定原子中有电子在静态“以太”中运动,用以解释塞曼效应(荷兰罗伦兹)。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应用天线,实现了三百码的无线电传播(俄国波波夫)。 发现过饱和汽体能在离子上凝成液滴,据此发明云雾室装置,可观察到电离辐射的径迹(英国查·威尔逊)。 公元1897年 制成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使用低级油代替汽油,成为工业上主要动力机(德国狄塞耳)。 发现电子;利用阴极射线在静电场中的偏转,测定电子的质量和电荷的比值(英国汤姆逊)。 创制用荧光屏观测电子及用电场控制电子束的阴极射线管,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出阴极射线示波器,在近代科 学技术上有广泛应用(德国卡·布朗)。 公元1898年 发明用磁性钢丝记录电讯号的装置(丹麦鲍尔森)。 公元1899年 发现射线和射线(英籍新西兰人厄·卢瑟福)。 实验证实电磁辐射的压强(俄国彼·列别捷夫)。 用经典统计力学推出空腔辐射能量密度的频率分布正比于频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极限发散,这一困难史称“紫外灾难”。进一步提 出大气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释天空颜色(英国瑞利)。 公元1900年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为求“绝对熵”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揭示了辐射定律,是量子论的开始。 英国科学家拉摩,提出物质中电子的以太结构理论,即原子中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进动理论。 德国科学家德鲁德,提出金属的电和热性质的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不可能观测到绝对运动的观点,相信“以太”不存在,物理现象的定律对于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各观察者来说 必然是一样的。根据电磁波理论,暗示电磁场能量可能具有质量,其密度数值应为能量密度除以光速的平方,并指出电磁振子定向发射电 磁波时应受到反击。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第一种放射性气体——钍射气。 德国科学家林纳,用实验证明金属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电子,揭示了霍尔瓦希斯效应。 法国科学家维拉德,发现γ射线。 公元1901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设立诺贝尔奖。 美国科学家吉布斯,提出经典统计力学基础的系统理论。 德国科学家考夫曼,发现β射线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试图据此区分电子的固有质量和速度改变的电磁质量。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美国科学家尼科尔斯、哈尔,各自证明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所预见的辐射压强关系。 公元1902年 美国莱特兄弟,发展滑翔飞行技术。 德国科学家勒纳,发现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这是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的。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发现金属发射热电子的经验定律,为热离子学的基础,并在次年用自由电子理论做出解释。 公元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轻便内燃机,第一次成功实现用螺旋桨飞机飞行。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证实α离子是带正电的氦原子,β射线是近于光速的电子。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打破原子不可改 变的观念。 德国科学家阿勃拉罕,提出电子的刚球模型理论,推得电子质量随速度改变的公式,后来同相对论公式存在长期的争论。 爱尔兰科学家汤姆逊,提出气体中电子碰撞的电离理论和气体放电的击穿理论。 公元1904年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电子浸于均匀正电球中的原子模型。 日本科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围绕核心转动的电子环的原子模型。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的洛伦兹变换,试图解释电磁作用和观察者在“以太”中的运动无关。首次应用经典统计学发展金 属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并根据观测记录认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 英国科学家约·弗莱明,发明热电子真空二极管,用于整流。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提出物质运动与粘滞流体中的边界层理论。 公元1905年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价说,并用以解释光电效应。提出狭义相对论。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波兰科学家斯莫卢曹斯基,各自提出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只是涨落的统计理论的开始,后经实验 证实。是分子运动论得到直观的证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