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屠格湦夫(1818-1883) 屠格涅夫是自然派的重要作家,在政治上属于西欧派,主张俄国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走英国君主立宪 的道路。他于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是一名退职军官,其母瓦尔瓦拉则 是一个性情残暴的农奴主。十岁之前,屠格涅夫一直住在家乡巴斯科耶一路德维诺沃庄园,母亲的专横和暴虐 留给他的是阴暗的记忆,以致他在后来的小说《木木》里把他的母亲作了女农奴主的原型。 1827年屠格涅夫随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屠格涅夫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后转入彼得堡大学,18 37年毕业于该校哲学系语言专业。1838年至184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重要作品有诗剧《斯捷诺》。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屠格涅夫 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这部作品里,他塑造了浪漫主义主人公罗马时代的斯节诺,在他的 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拜伦笔下曼弗雷德的影子,这就是他的悲观厌世,忧郁孤独。由于其模仿成份,而招致评 论家的批 1843年出版的长诗《帕拉莎》更多地受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影响,其中写到的男主人公维克托尔和女 主人公帕拉莎多少具有奥涅金和塔吉雅娜的特点,同时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对维克托尔的描写,显示了这个 人物比奥涅金更少进步的成份,而是走向了多余人的末路,在这方面,屠格涅夫比冈察洛夫更早看到了多余人 的弱点。其中写道,他已不像从前那样机灵,爱讥讽人的才智消失了,连怀疑论也完全抛掉,从陌生国度带回 来的“狡猾而懦怯的观察成果”也忘记了。后来,他娶了帕拉莎为妻,“出奇地胖了起来”,并且永久地放弃 了自己青春时期的浪漫主义幻想。这多么像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啊 《帕拉莎》深受别林斯基的赞赏,屠格涅夫并由此而结识了别林斯基,在思想上接受了别林斯的影响,并 进而导致他日后写出更为激进的作品。屠格涅夫曾说,别林斯基及其《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是他的“全部信仰”。 这一年,他结识了法国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他迷恋维亚尔多,追随她到了法国,并长期侨居法国, 终生与她和她的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段特殊的情感使屠格涅夫有条件为俄国与法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作更 多的工作。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莫泊桑、左拉等过往甚密,同时把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俄国 文学大师的作品介绍到了西欧。 1847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的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巨大成功。此后又 陆续写了20余篇随笔作品,结集为《猎人笔记》出版,这给屠格涅夫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在 这部作品中,作者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描写了农奴制下农民的不幸,展示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 了各类地主形象,揭示了贵族地主的残酷和行将灭亡的必然性,有鲜明的反农奴制倾向。 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虽有一些写下层人物的作品,但塑造的多是一些痛苦和扭曲的灵魂,而屠 格涅夫这位猎人,行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近距离地观察了农奴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以独特的视 角,向读者展示了农奴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猎人笔记》里的开篇之作《霍尔与卡里内奇》就是这方面的成功 作。霍尔与卡里内奇虽然都是农奴身份,但他们却并没有小人物们所特有的人格缺陷和精神扭曲,而是非常 充实地生活于大自然之中,具有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创造力和多方面的才艺。霍尔的外貌很像苏格拉底,这个 秃顶的小老头,身体结实,精明能干,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而且视野开阔,关心世事。卡里内奇在外貌上与 霍尔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身材瘦弱,无家无业,热爱自然,内心充满诗意,会唱歌,会弹琴,会读书写字,还 会许多其他生活技能。他常送鲜花给他的朋友霍尔,他的幻想丰富、浪漫随意与霍尔的精明肯干、讲究实际互 为补充,同时他也和他的朋友一样拥有一颗自尊的心。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屠格涅夫向我们展示了农奴 优美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正面描写的农奴的同时,《猎人笔记》更表达了对农奴制的强烈否定。屠格涅夫在他回忆录里这样谈及 他写《猎人笔记》时的思想状态:“同我所憎恨的东西并存,我简直连一口气也不能喘;为了这个看来我还缺 少必要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我必须远远离开我的敌人,以便在远方能更有力地攻击它。在我的眼中,这个敌 人有一定的形象,它冠用着众人皆知的名字:这个敌人就是农奴制。在这个名字的周围,我准备和集中了一切屠格涅夫(1818-1883) 屠格涅夫是自然派的重要作家,在政治上属于西欧派,主张俄国应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走英国君主立宪 的道路。他于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是一名退职军官,其母瓦尔瓦拉则 是一个性情残暴的农奴主。十岁之前,屠格涅夫一直住在家乡巴斯科耶-路德维诺沃庄园,母亲的专横和暴虐 留给他的是阴暗的记忆,以致他在后来的小说《木木》里把他的母亲作了女农奴主的原型。 1827年屠格涅夫随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屠格涅夫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后转入彼得堡大学,18 37年毕业于该校哲学系语言专业。1838年至184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重要作品有诗剧《斯捷诺》。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屠格涅夫 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这部作品里,他塑造了浪漫主义主人公罗马时代的斯节诺,在他的 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拜伦笔下曼弗雷德的影子,这就是他的悲观厌世,忧郁孤独。由于其模仿成份,而招致评 论家的批评。 1843年出版的长诗《帕拉莎》更多地受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影响,其中写到的男主人公维克托尔和女 主人公帕拉莎多少具有奥涅金和塔吉雅娜的特点,同时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对维克托尔的描写,显示了这个 人物比奥涅金更少进步的成份,而是走向了多余人的末路,在这方面,屠格涅夫比冈察洛夫更早看到了多余人 的弱点。其中写道,他已不像从前那样机灵,爱讥讽人的才智消失了,连怀疑论也完全抛掉,从陌生国度带回 来的“狡猾而懦怯的观察成果”也忘记了。后来,他娶了帕拉莎为妻,“出奇地胖了起来”,并且永久地放弃 了自己青春时期的浪漫主义幻想。这多么像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啊。 《帕拉莎》深受别林斯基的赞赏,屠格涅夫并由此而结识了别林斯基,在思想上接受了别林斯的影响,并 进而导致他日后写出更为激进的作品。屠格涅夫曾说,别林斯基及其《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是他的“全部信仰”。 这一年,他结识了法国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他迷恋维亚尔多,追随她到了法国,并长期侨居法国, 终生与她和她的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段特殊的情感使屠格涅夫有条件为俄国与法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作更 多的工作。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莫泊桑、左拉等过往甚密,同时把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俄国 文学大师的作品介绍到了西欧。 1847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的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巨大成功。此后又 陆续写了20余篇随笔作品,结集为《猎人笔记》出版,这给屠格涅夫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在 这部作品中,作者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描写了农奴制下农民的不幸,展示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 了各类地主形象,揭示了贵族地主的残酷和行将灭亡的必然性,有鲜明的反农奴制倾向。 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虽有一些写下层人物的作品,但塑造的多是一些痛苦和扭曲的灵魂,而屠 格涅夫这位猎人,行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近距离地观察了农奴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以独特的视 角,向读者展示了农奴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猎人笔记》里的开篇之作《霍尔与卡里内奇》就是这方面的成功 之作。霍尔与卡里内奇虽然都是农奴身份,但他们却并没有小人物们所特有的人格缺陷和精神扭曲,而是非常 充实地生活于大自然之中,具有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创造力和多方面的才艺。霍尔的外貌很像苏格拉底,这个 秃顶的小老头,身体结实,精明能干,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而且视野开阔,关心世事。卡里内奇在外貌上与 霍尔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身材瘦弱,无家无业,热爱自然,内心充满诗意,会唱歌,会弹琴,会读书写字,还 会许多其他生活技能。他常送鲜花给他的朋友霍尔,他的幻想丰富、浪漫随意与霍尔的精明肯干、讲究实际互 为补充,同时他也和他的朋友一样拥有一颗自尊的心。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屠格涅夫向我们展示了农奴 优美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正面描写的农奴的同时,《猎人笔记》更表达了对农奴制的强烈否定。屠格涅夫在他回忆录里这样谈及 他写《猎人笔记》时的思想状态:“同我所憎恨的东西并存,我简直连一口气也不能喘;为了这个看来我还缺 少必要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我必须远远离开我的敌人,以便在远方能更有力地攻击它。在我的眼中,这个敌 人有一定的形象,它冠用着众人皆知的名字:这个敌人就是农奴制。在这个名字的周围,我准备和集中了一切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