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露下碧梧秋满夭,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裏,琵琶曾泣汉婵娟。亼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 是宋朝南渡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 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裹”中“宛要裹”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 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 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 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 心绪的表达 1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师者,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国家灭亡的道理,是因 为 第Ⅱ卷表达题(6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驱除躯壳 服趋炎附势曲意逢迎 B、濯洗着急酌情擢发难数精雕细琢 C、腻烦溺水 弥天大谎 逆来顺受 断栈道蜜饯从速如流直栏横槛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流言蜚语 仰天而吁名副其实 B、消声匿迹强词夺理秘而不宣励精图治 ∂、矫揉造作声名狼藉略见一斑各行其是 D、至高无尚尾大不悼卑躬屈膝明火执杖 16.下边句子中加线的熟语,能够替换为括号中成语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局的人是不来薄弱的农村学校的,雪中送炭也就成了奢望。他们就是那 样高高在上,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望尘莫及5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 是宋朝南渡。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 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 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 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 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 心绪的表达。 1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 ) 韩 愈 在 《 师 说 》 中 点 明 老 师 的 职 责 或 作 用 的 句 子 是 “ 师 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 3 ) 孟 子 在 《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 中 阐 述 了 国 家 灭 亡 的 道 理 , 是 因 为 , 。” 第Ⅱ卷 表达题(6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A、驱.除 躯.壳 屈.服 趋.炎附势 曲.意逢迎 B、濯.洗 着.急 酌.情 擢.发难数 精雕细琢. C、腻.烦 溺.水 睥睨. 弥.天大谎 逆.来顺受 D、间.断 栈.道 蜜饯. 从谏.如流 直栏横槛.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 A、流言蜚语 迷天大罪 仰天而吁 名副其实 B、消声匿迹 强词夺理 秘而不宣 励精图治 C、矫揉造作 声名狼藉 略见一斑 各行其是 D、至高无尚 尾大不悼 卑躬屈膝 明火执杖 16.下边句子中加线的熟语,能够替换为括号中成语的一项是(3 分) ( ) A.教育局的人是不来薄弱的农村学校的,雪中送炭也就成了奢望。他们就是那 样高高在上,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望尘莫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