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同样,我们阿语系的纳忠先生在整个中国的 阿拉伯文化研究领域是顶尖的大师,在俄语系,在法语系等都有这样一些在国内举足轻重的 学者,但在校园里已经听不到他们的名字,学术的优良传统在断裂,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浅浮 功利的风气在校园中弥漫。 所以,我们应回到中国的这种学术传统中。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月刊》的“发 刊词”中曾对单一学科的教育提出过批评。蔡先生说:“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治文 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它国, 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 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 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 系。”蔡先生的这个提法对今天的中国的外语类院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回归到蔡元培先 生所倡导的这种通识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外语大学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自觉是外语大学的文化根基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我认为对一个外国语大学来说,这 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概念。什么是文化自觉呢?费孝通先生说:“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 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种子………种子就是生命的基 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如果要是脱离了基 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 和种子。”这里他指出了:“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 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层意思。”(乐黛云)费老同时认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 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 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因此,这种“从传统和创 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是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含义,而勇敢地面对当下的环境,在新的环境 下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它的第三层含义。如果我们概括为一句话就 是: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确认自己文化价值中与他文化共建人类 文化。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为什么“文化自觉”对外语大学来说具有特别乃至根本性的意义呢?因为长期以来外语 大学以介绍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为其主要任务,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完成这个任务的 基础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继承,也就是费老所说的“文化自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 自觉,我们是很难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的。但很遗憾,长期以来,外语类大 学作为专门性大学,在教育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上一直未将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放在 个重要的地位,即便有的学生对中文有需求也只是从实用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化自觉的角度 来看待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的 如果在过去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漠视主要是受到苏联那种单一学校的办学模式的影 响,那么在当前则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化的影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在大学 弥漫:另一个就是受所谓“国际化”思路的影响,认为“与国际接轨“就是越洋越好,将自 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落后的因素来对待。这两种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为了克服单一的外语院校的缺陷,开办商学院、法学院是完全正确的,但开办这些学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同样,我们阿语系的纳忠先生在整个中国的 阿拉伯文化研究领域是顶尖的大师,在俄语系,在法语系等都有这样一些在国内举足轻重的 学者,但在校园里已经听不到他们的名字,学术的优良传统在断裂,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浅浮, 功利的风气在校园中弥漫。 所以,我们应回到中国的这种学术传统中。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月刊》的“发 刊词”中曾对单一学科的教育提出过批评。蔡先生说:“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治文 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它国, 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 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 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 系。”蔡先生的这个提法对今天的中国的外语类院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回归到蔡元培先 生所倡导的这种通识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外语大学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自觉是外语大学的文化根基 费孝通先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我认为对一个外国语大学来说,这 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概念。什么是文化自觉呢?费孝通先生说:“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 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种子……种子就是生命的基 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如果要是脱离了基 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 和种子。”这里他指出了:“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 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层意思。”(乐黛云)费老同时认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 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 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因此,这种“从传统和创 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是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含义,而勇敢地面对当下的环境,在新的环境 下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它的第三层含义。如果我们概括为一句话就 是: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确认自己文化价值中与他文化共建人类 文化。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 16 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为什么“文化自觉”对外语大学来说具有特别乃至根本性的意义呢?因为长期以来外语 大学以介绍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为其主要任务,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完成这个任务的 基础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继承,也就是费老所说的“文化自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 自觉,我们是很难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的。但很遗憾,长期以来,外语类大 学作为专门性大学,在教育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上一直未将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放在一 个重要的地位,即便有的学生对中文有需求也只是从实用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化自觉的角度 来看待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的。 如果在过去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漠视主要是受到苏联那种单一学校的办学模式的影 响,那么在当前则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化的影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在大学 弥漫;另一个就是受所谓“国际化”思路的影响,认为“与国际接轨“就是越洋越好,将自 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落后的因素来对待。这两种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为了克服单一的外语院校的缺陷,开办商学院、法学院是完全正确的,但开办这些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